科舉是中國古代影響深遠的一項「工程」,影響了現代華人社會的教育理念,也影響了社會的許多其他方面。每個與科舉有關的展示,都在說明這項「工程」之龐大、複雜與嚴謹,讓人明白其影響後世的原因。
梁啟超譽左宗棠為「五百年來第一偉人」。左氏掛帥出征收復新彊之時,已將近70,心有戰死沙場之想,然而在3年之間,摧毀英國支持的中亞阿古柏在新彊勢力,收復約等中國四分之一的國土。
與其為清末的屈辱而悲哀,倒不如為今天和當年的對比而自豪,這就是「復興史觀」的精神所在。
龔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是清代中後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和詩人。自幼受到外祖父段玉裁(1735-1815)的教導,「以經說字,以字說經」,奠定厚實的樸學基礎。
琺琅彩初發揚於康熙,成熟於雍正,燦爛於乾隆,各代的作品各有千秋。
大黃外交,是近代史上荒謬絕倫的一幕。其中寄托着朝野上下的天真誤解,也包含着對巨變前夕的茫然無知,而對手是來勢洶洶,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了解這件看似滑稽的外交事件,有利在虛無主義的時代,思考自己的定位。
讀西西作品,有兩大亮點,一是創意,二是文字,這兩個優勢,在《欽天監》再次感受到。
中國近代史與現代史刻劃着中華民族變法圖強、洗刷百年國恥的嘗試與苦難,本質上是為了令國家擺脫明清時代的厄運,以達至民族復興。可是,現在國家卻有可能在重蹈明清時代的覆轍,這無疑是對歷史的一個極大諷刺。
西九文化區M+視覺文化博物館開幕半個多月,入場參觀者眾,館內展品除了希克藏品備受關注之外,「九龍皇帝」曾灶財的「墨寶」也再次受注目和議論。
清朝時期人們對於「保留全屍」的執念根深蒂固,倘若擅自解剖屍體,不僅觸犯法律,亦為世俗所不齒,故「驗屍解剖以作醫學研究」這回事,幾乎絕無僅有。
德國記者保羅.戈德曼(Paul Goldmann)所寫的《一個中國的夏日》德文版於1898年出版,因為種種原因,作者和他這本着作似乎被遺忘,直到一個世紀之後,一位國王湖小鎮上的華僑無意中發現了這本書。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21-03-30
馬灣其中的最大的歷史,就是留下「九龍關」的碑石。刻有「光緒二十三年七月吉日」,說明此碑是紀念英國與清朝簽訂不平等《煙台條約》,1897年汲水門稅廠落成,第二塊碑石寫着「九龍關借地七英尺」。
中國的崛起由1822至2020年,人口增加了10億,而過去40年得到暫安,教育制度改善,產生了4億中學程度的工人,1.6億的本科以上的知識分子,文盲由95%減至5%。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20-10-17
位於香港新界宗祠於16世紀清朝康熙年代建立。現已殘破廢棄,雜草叢生,1995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為3進2院3開間的傳統建築,外牆以青磚砌成。
歷史上,美國加於中國的,從來都未有公道與公義,打壓與利用相隨而已。
世界已發展到「西方不亮東方亮」的季節,西方要黑兩三年由明夷卦,賁卦到既濟卦,世界會再好。
高貴妃在徹骨寒冷中長大。她沒有逃過原生家庭的死結。她恨毒了她的父親和繼母,可是她活成了她的父親和繼母!凝望深淵久,深淵將報之以凝視。與惡龍纏鬥久,自身亦變成惡龍!
為了子嗣不顧母體死活,你家是有皇位要繼承?即使真有皇位要繼承,魏瓔珞這樣的一介小宮女也能說出「女人也是人,不論到了什麼時候,自己的性命才最要緊」的擲地有聲的言辭。
從左宗棠的故事裏,可以看到金融不只是一堆金融工具,而是提供一套分析框架、思維方式,讓我們換個角度去思考歷史。
謝纘泰未發表所著《中華民國革命秘史》前,已曾一再在英漢文報紙上,叙述衢雲事迹,並籲請將衢雲遺骸移葬國內。
當年鬧哄哄的古玩市場,今天落得個冷冷清清,古董茶具供應幾近枯竭,猶過去盛世中原,如今成為黃土荒漠。
自從清朝雍正皇帝遷入起,養心殿成為了清代八位皇帝起居生活的宮邸,以至處理政務的大統之殿。
明、清兩朝500餘年的三級功名考試,以程、朱注釋四書為主要中心。
清咸豐年間,白髮蒼蒼的商人唐懋勳來到無錫,經營當地著名的四大布莊之一──唐時長布莊。江山代有才人出,唐氏祖業後經培字輩、鎮字輩、源字輩、千字輩、年字輩五代,終於躋身中國商界四大家族之一。
近月在中國中央電視四台重播的國內電視劇《雍正王朝》,朋友大力推薦這套1997年推出,但被認為是至今中央電視台八時廣播最高收視率的電視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