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上海於4月封城,但封城的影響應會反映在次季的GDP。另外,製造業的生產物價指數(PPI)同比走高,達8.3%,仍處於高位(去年同期僅4.4%),所以中國經濟增速優於預期。
嚴謹的封控措施是否合乎成本效益?大家對清零政策對經濟的打擊相信都心裏有數,我在這裏就不提了。清零措施的效益呢?這要視乎它能救多少人命。
4月4日上海宣布2500萬市民全民再核酸檢測一次,一日之內從16省及解放軍,調來10萬醫療大隊,要「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應檢盡檢,應收盡收,應查盡查,應治盡治」。
中國現時這種抗疫的取態,並非在世上其他地方廣為接受。這會導致中國的一套無法與世界其他地方接軌。硬要堅持這一套做法,就會變成自我孤立。
香港是國家的特別行政區,必須跟隨全國抗疫政策,積極配合;但同時我們應摸索出一條適合香港自己的抗疫政策和應對方法,釐清我們的抗疫目標,探索到底可以怎樣做。擺脫清零、共存之爭,盡快令香港走出困境。
朋友陳先生欲以「菌」字預測香港疫情何時完結。「艹」像兩個「十」字;「囷」則是古代圓形的米倉,古代即已過去,粵語「圓」「完」同音,是否意味Omicron疫情會於今年10月10日完結?
對抗疫情,最「正路」的方法始終是開發疫苗、特效藥,以生物科技帶動研發工作。動態清零的方式是結合醫護和行政措施,好處是見效快,但耗用的人力物力太大,只屬一時之計。
700多萬的香港人,必須完全卸下「剝花生」,以看疫症疫情自編各式疫劇的自私心態面對,畢竟,整個香港大局的全體持份者,就是支撐要戰勝第5波疫情的最大安全力量,提供最大的保護傘。
我相信特區政府在3月推出全民強制檢測時,本港疫情已經見頂,屆時只能找出隱藏個案以達至動態清零。
動態清零的策略只適宜在疫情初段推行,但香港的第5波疫情已蔓延至這麼嚴重,那就很難再靠追蹤緊密接觸者去攔截病毒的蔓延。香港現時唯一可以實行而且會有效的是全城禁足。
推算在不封城、封城一個月和封城兩個月這3種情形下,香港經濟損失將分別為2021年GDP的2.58%、3.78%與7.38%。另外,本港人才也有因抗疫措施及訊息不穩定下流失的可能性。
以香港的政治格局,不管誰當特首,都難逃弱勢宿命,故此再猜誰會出來參選已沒有多大意義,押後選舉也不會令選情突變,因為形勢已經明朗。
目前應對的方法只能是採取在內地行之有效的封城,按小區逐步封區檢測、消毒。封區當然要禁足,否則何來封鎖。
問責是一回事,但硬說政府沒有落實動態清零,而且是故意放軟手腳、陽奉陰違而造成今日局面,我覺得是言過其實,把抗疫工作過度「政治化」了。
對於當下有人倡導在香港「與病毒共存」,盧寵茂特別強調,Omicron絕對不是流感那麼簡單,他說提出「與病毒共存」的說法,其實是與病毒共到黃泉,「病毒是不會跟你共存的,它只會帶你到黃泉」。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表示,本港新增1514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初步陽性個案超過1500宗,再多3名新冠患者死亡,預料個案短時間內會持續高企,呼籲市民盡量不要外出和聚會。
去年5月底,第4波疫情結束,袁國勇建議政府準備第5波的到來,向市民推廣疫苗接種。但是,政府浪費了寶貴的7個月,打疫苗進展緩慢,欠缺推廣。高官口口聲聲「以風險為先」,請問之前做了多少風險評估?
如果中國有意與美國進行全方位的比併,就不可能任由美國的經濟活動可以如常進行,而自己卻要時不時受疫情制約,如果病毒的毒性出現進一步的減弱,那中國是否應該考慮用與病毒共存的策略?
生死有命,我們能做的本來就極其有限,而且不打疫苗又感染病毒,會否更加危險?
前幾日有位記者訪問駐武漢辦前主任馮浩賢武漢封城一周年的感受,他答:大局不由他控制,但小事由我做起。每個人做好自己抗疫的份內事,聚沙成塔,互相幫助。
香港缺乏應有的條件去複製內地的做法,這是事實,即使如此,也並非什麼也做不了,起碼強制某個行業檢測是可行的,現在才開始強制護老行業員工、的士司機檢測,雖然遲了,但起碼是一個開端,證明自設禁區是愚不可及。
近幾日疫情「日日有突破,天天創新高」,面對如此來勢洶洶的嚴峻疫情,政府如何因應才能真正有效控制?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又該如何處理?一般市民日常又該怎麼做才能保護自己及家人?
當今世界無疑處於百年難得一遇的大變局中,中國與美國處於什麼階段?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答案必須建基於一些實質證據,而不是各自憑空猜測。近月公布的一些數據,可助我們作出正確判斷。
微軟創辦人蓋茨周二在《華爾街日报》CEO理事會發表講話,力排眾議,認為中國實行「封城」,有效控制了新冠病毒的傳播。他又坦言,即使疫苗面世,民眾對疫苗安全性感到疑慮,將會帶來挑戰。
正當各地專家在爭論全面封城和群體免疫之間的利弊,羅默提出了「全民檢測」這另一選項。羅默老早撐聶德權?其實只撐了未夠一半。
一個又一個「荒謬」的疊印,是香港社會現實的新場景;鐵帽子橫飛,是常見的「荒謬」,電影界名導張堅庭因說過封關抗疫,竟被指為「港獨」……
城大傳染病建模小組發現,第三波疫情的爆發,與獲豁免強制隔離的入境感染者有關,而香港在6月19日後放寬了社交距離措施,加劇情況惡化。
新冠狀病毒在港繼續擴散,政府防疫專家顧問團成員、中大醫學院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香港採取圍堵政策抗疫一旦失效,可能要效法內地強行隔離小區管理。看看許教授的分析。
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團隊近日追蹤內地早前為遏止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傳播而採取封閉式管理措施的環境效益,發現封城顯著提高了區域空氣質量。
科大研究最近發現,全民戴口罩是具迫切性的非藥物解決方案,可以在沒有任何有效疫苗或治療方法面世之前,遏止新冠肺炎傳播或防止第二波疫情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