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07 2025 16:09:0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政局

美關稅掀環球美國經濟危機 劉寧榮:特朗普欲迫他國談判取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07
劉寧榮教授認為,特朗普是清楚向多國增加關稅的目標,就是兌現選舉時的承諾,這輪大增關稅打亂全世界未來發展,除了美國經濟受損和可能衰退,全球均要準備面對很大的不確定轉變和風險。
如何獲得現代產業體系?
作者:鄭永年2025-04-07
今天,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美國正在籌劃「馬斯克式」的體制機制改革,一旦成功,就會對科技界帶來巨變。我們也會在各個層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壓力。第一需要盡快確立一個大科研體系,國家層面理念已經有了,但落地依然需要自上而下的機制改革。有效的改革要從「塊塊」省級或地方一級政府的橫向權限推行,此中以新加坡、沙特等經濟體的改革特別值得參照。 中央政府給予「塊塊」充分和完全的授權。
美公布對等關稅率 陳茂波:堅信開放合作是歷史潮流
作者:編輯精選2025-04-07
上周,美國宣布對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徵收所謂的對等關稅,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特區政府一直密切留意和評估有關情況和發展,並從多方面為本地企業提供支援。
中國藉創新添夥伴 應對特朗普風暴
作者:黃錦輝2025-04-07
美中經濟角力加劇,中國以新質生產力和多元國際合作應對美國市場收縮和科技封鎖。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能降低對美元的依賴,以應對金融風險。
特朗普陰謀
作者:陳文鴻2025-04-07
特朗普上任開始就藉由高額關稅去增加美國收入,減輕赤字,並以此作為政治籌碼,迫使他國就範,亦能達成其政治目的。此舉實為政治勒索,而非貿易談判。
美國對等關稅及對國際政治深遠影響
作者:盧兆興2025-04-07
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特朗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或許標誌着全球化的終結,全球化現在被針鋒相對的討價還價政治所取代,從中國和加拿大對關稅政策的反擊顯而易見。
新加坡資深外交官馬凱碩:21世紀並非亞洲的崛起 而是歷史在復位? 民主不是萬能藥? 中美角力為何將無止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06
今天要介紹的書是《見證亞洲世紀:馬凱碩回憶錄》,作者是馬凱碩。他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傑出研究員,曾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聯合國安理會主席、新國外交部常任秘書,從事外交工作長達33年,經常應邀在世界各國發表演講和文章,曾在許多知名刊物發表文章。
陳文鴻教授:普京感覺受騙不願停火 歐洲與俄羅斯大戰一觸即發? 澤連斯基不惜一切延長戰線 特朗普如何應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05
政治學者陳文鴻教授認為,俄羅斯總統普京感覺受騙不願停火,歐洲與俄羅斯大戰或一觸即發,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不惜一切延長戰線。
趙靈敏:特朗普向普京示好只是一廂情願? 中國國力日益強大 美聯俄抗中戰略為何無出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04
特朗普對俄示好,欲「聯俄抗中」。分析人士認為,美俄真正走近可能性不大,因美俄結構性矛盾難解,且俄羅斯不會為迎合美國而疏遠中國。資深傳媒人趙靈敏認為,中俄關係的挑戰在於如何應對實力對比的歷史性變化,而非具體矛盾。
中國作為大國 需要怎樣的現代產業體系?
作者:鄭永年2025-04-03
中美競爭既不可避免,也不可怕。不過,對中國來說,一要意識到競爭的核心是現代產業體系,二要意識到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裏,無論是貿易、投資、技術,還是地緣政治等各方面,競爭的焦點在於哪一個經濟體系具有更大的韌性。
從巴拿馬港口交易 看中國走向蔚藍的大時代意義
作者:關品方2025-04-03
王賡武教授認為,中國要培養嶄新的、均衡的全球史觀。中國要想真正保衛自身的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就一定要有效控制東海、南海、台海,以及經營北極航道和南太平洋航道,部署全球港口運營暢通的安全網。
馬斯克走人 改革仍繼續
作者:王弼2025-04-03
馬斯克個人在DOGE吃了大虧,便意味美國政府的財政改革失敗了嗎?
陳坤耀:環球政經大趨勢對人力資源發展的啟示
作者:編輯精選2025-04-03
香港政府在輸入人才時,請先弄清楚想吸引技術人員還是創意企業家,不要盲目信奉100強大學畢業生就是好。吸引具高承受風險能力的移民,可能是推動創新企業的鑰匙。
趙雨樂博士:日本積極爭取外交自主 對華為何仍充滿敵意? RCEP發展上軌道 中日韓自貿區為什麼進展緩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03
日本積極爭取外交自主,對華為何仍充滿敵意? RCEP發展上軌道,中日韓自貿區為什麼進展緩慢?一起聽聽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的分析。
陳鳳翔博士:巴拿馬運河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美國霸權捲土重來 北京如何破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03
貨櫃碼頭易手,中聯辦與《文匯報》一再發聲,引發全球關注,究竟誰會成為最終贏家?一起聽聽陳鳳翔博士的分析。
台海戰雲密布 盧兆興:軍演是遏制台獨親美反中的姿態展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03
盧兆興教授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旨在經濟利益上討價還價,中國軍演公布為力遏台獨,在中美領導人會面前,短期內未立即影響台海局勢升級,但顯然台灣將是雙方元首會面時重要的議題。
全球化黃昏:世界步向「G-Zero」時代的憂慮
作者:尹瑞麟2025-04-03
過往以西方國家陣營為主導的全球化,由歷史上的G7(七國集團)、G20(二十國集團)體制,逐漸滑落至當前的「G-Zero」時代,即是以全球化領導力缺失、全球各國各自為政為特徵。
胡塞武裝封鎖紅海航運一年多 中國只須冷眼旁觀?
作者:趙靈敏2025-04-03
在一些人的眼裏,只要和美國以色列對着幹的就是好人,就應該支持,但現在的問題是,胡塞的行為已經超過了反美、反以層面,對中國的利益影響更大。
三大經濟戰線齊開打也幫不了美國
作者:雷鼎鳴2025-04-03
美國的政客十分愚蠢,歷史上常錯誤以為可利用關稅去保護自己,打擊假想敵。雖屢試屢敗,毫無成績,但他們總還是要試的。
西方左派的幼稚病
作者:崔少明2025-04-03
現在反Trump和Musk的西方人,尤其是西歐的左派,接近不了這兩位大王,於是砸電動車Tesla和陳列室洩憤,這是西方人的左派幼稚病。
從遵守秩序看中美的歷史角色鴻溝
作者:陳鳳翔2025-04-02
美國完全違背「仁義禮智信」的自律性要求。不「為政以德」,不重視現代文明,是否倒退為野蠻及無規矩的原始社會?
長和出售港口事件的啟示
作者:袁彌昌2025-04-02
無論長和採取哪一個選項,同樣會面對嚴重後果,基本上不存在一個「正確」選項──這或許就是今天香港的縮影。
香港應該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作者:劉兆佳2025-04-02
香港過去一直與美西方的關係比較密切,今後香港需要致力加強和深化與非西方國家和地區的聯繫,從而拓寬國家和香港在國際上的地位、影響力和話語權。
建議不降建築物條例檢控專業人士門檻
對於政府擬降低對專業人士的檢控門檻,令不知所承辦工程為僭建物的專業人士,也可因觸犯條例而要面臨法律責任,筆者建議應免除專業人士這種被檢控的風險。
美國新增制裁六名中港官員 中央駐港機構和港府同聲譴責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01
今次制裁行動,以及向國會發表的《香港政策法報告》,表明特朗普政府決心向剝削港人權利及跨國打壓的人士追責。新聞稿指出,制裁的五名港官執行削弱香港自治權的政策,並意指駐港國安公署署長董經緯參與實施《國安法》。
美解封檔案大揭露 拉美難逃中情局劫網
作者:張翠容2025-04-01
在冷戰高峰期,美國駐全球大使館的7600名國務院官員中,竟然有3700名是中情局秘密特工,幾乎是一半數目,令人震驚,特別那些擔任政治官的官員,其外交官的身份只是件外衣,來掩護他們特工的真實工作。
特朗普為什麼要廢除教育部?
作者:施永青2025-04-01
特朗普認為,聯邦教育部的存在只會不斷浪費社會資源,把它廢除也不會對國家造成損失,不如把資源撥給州政府的教育部,成效一定更好。
黃錦輝教授:中美如何爭奪國際有利位置? 策略上有何不同? 特朗普為什麼要全方位發動貿易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01
中美如何爭奪國際有利位置?策略上有何不同?美國總統特朗普為什麼要全方位發動貿易戰?一起聽聽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的分享。
趙雨樂博士:港口交易或涉國安風險 怎樣緩解中方憂慮? 為何定性貝萊德「不受歡迎」 不利中國對外開放政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01
巴拿馬港口的交易或涉國安風險,怎樣緩解中方憂慮?為何定性貝萊德「不受歡迎」,不利中國對外開放政策?一起聽聽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的分析。
陳文鴻教授:美國視中國為頭號對手 特朗普在等什麼時機全面進攻? 東盟多國親美勢力抬頭 北京怎樣防範?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01
陳文鴻教授認為美國對中國咄咄逼人,一起聽聽他分析美國總統特朗普還未對中國全面開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