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12:06:1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科技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 理大奪45獎創新高 一文盡覽重點新科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30
香港理工大學有43個項目參加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成功奪得45個獎項創歷史新高,而且有不少成果,商品化後對公共衛生和安全有很大的影響。
AI戰鬥機掀軍備競賽
作者:車品覺2024-04-22
最令人擔憂的是,無人駕駛戰鬥機的大規模部署,可能會加劇國際間的軍備競賽,尤其是在高科技武器系統領域。這或導致全球戰略穩定性下降,增加誤判和衝突的風險。
羅光富:8次參與極地科考 親歷雪龍交接 雪龍2號有何升級? 想探索極地的學生 有什麼專業合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22
雪龍2號做了哪些升級?中國科考隊一次次努力下,有何研究成果?AI發展如火如荼的當下,在科考中有什麼應用?如果想加入南極科考,有哪些專業是目前考察團需要的?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奮鬥者號的奮鬥
作者:劉煦元2024-04-22
有關人員的敬業樂業精神,提高了潛水器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安全性,建立中國深海科技探索道路上重要的里程碑。
陳衍佐教授、劉敏博士:地震成因最新發現! 能觸發地震的堰塞湖是什麼? 在哪裏容易出現? 香港多斜坡是風險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9
地震,總是突如其來,難以預料。近日,中大團隊有了驚人發現:地表的自然災害如山崩,其所形成的堰塞湖竟可能反向觸發地震。本期特別邀請到項目兩位研究人員為我們解答疑惑、介紹最新的研究發現。
以人為本與可持續發展並存的新世代綠色建築標準
作者:商界環保協會2024-04-17
香港各界對綠色環保的關注與日俱增,但不少人對環保的印象仍然停留於減少用電、不開冷氣等傳統行為。隨着綠色產業的發展,新世代的環保理念更著重於可持續發展。
本地生成式AI首次展出 郭毅可教授:全港市民將可使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6
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在香港國際創科展2024上,首度展示了10項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和應用,參觀者可親身體驗創新科技的成果。10項服務和應用均透過HKGAI自主開發的模型製作。
數碼港25間初創企業展現創新科技 助推智慧城市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4-04-16
作為香港4月的創科盛事之一,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與香港貿發局合辦的第二屆香港國際創科展以「智慧創新 聯通世界」為主題,網羅更多國家及地區參展,推動創科成果落地應用,突顯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優勢。
無創產檢之父盧煜明教授:如何從母親的血液預測嬰兒潛在疾病? 科學家怎樣保護專利權 對中港創科最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5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與研究團隊公布在母親的血漿中發現胎兒DNA,開創了一個新領域,之後不斷有新的研究突破,診斷成功率達100%,造福全世界,一起聽聽他的科研心路歷程。
台積電幫助輝達股價一飛沖天的秘密武器「3DIC」,如何為你我的職場加值?
作者:創新拿鐵作者群2024-04-12
運用在職場上,專案管理PM要懂得找到各個項目的關鍵人物:哪些難搞需要花時間說服?哪些要多花精神盯進度?哪些又值得信任可以省心省力?
中大研究首次發現 堰塞湖可引發地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2
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山崩形成的堰塞湖會增加地下壓力,反向引發地震,首次證實地表災害與地震存在互為的因果關係,扭轉了傳統對地震成因的理解,對於未來的風險管理和預測帶來重要啟示。
雪龍2號科學家:氣候轉變不是一瞬間的事 極地科考路漫長 冀港青齊參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1
雪龍2號訪港5天,全城樂瘋了。在雪龍號服役10年、曾8次出征的羅光富10日(周三)在中大與學生對話:「氣候轉變須長期考察,科考船徵求海洋科學、氣象、電子工程、飛行員、廚師多種人才,歡迎有志青年參與。」
人工智能熱潮來臨 亞洲大學推動課程改革 培養創科新世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0
人工智能、創新科技是高等教育界最盛行的關鍵詞,亞洲、中東各地一流大學都正在改革他們的課程以裝備學生駕馭這一波科技革命。
Kimi掀長文本比併潮
作者:車品覺2024-04-08
隨着「月之暗面」Kimi的熱度高漲,互聯網大廠們進入了「卷」長文本比併的階段。最近阿里的通義千問宣布升級,免費開放長文檔處理功能,幫助用戶快速閱讀科研論文及研究報告、分析財務報告、研究判案等。
香港積極擴大人才庫把握創科經濟 哈薩克則亟待成為歐亞學術樞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05
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在沙田科學園舉行,在討論政策制定者怎樣加速建立全球教育夥伴關係時,創科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就強調正積極擴大本地人才庫,為合資格海外人才和企業提供快速通道安排落戶香港。
我愛電動車?
作者:何國良2024-04-03
以目前在歐洲已安裝的780,000個充電設施來看,要滿足未來新增電動車的需求殊不簡單,特別是現時在歐洲上牌的電動車續航力都是在500公里內,這對充電設施的需求就變得格外殷切。
雅浦島與區塊鏈交易
作者:車品覺2024-03-31
筆者相信,原始的分散式系統只能應付低頻率的交易。然而,隨着計算能力的提升,區塊鏈技術出現了,它結合了互聯網、密碼學、數據結構和分散式演算法等技術,使得分散式記賬可在今天實現。
AI配音的成與敗
作者:梁天卓2024-03-30
將影片配上外語有無得諗?絕對有!有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全球最紅的YouTuber Mr Beast(有超過2.4億追隨者)多年前已經為其YouTube影片配上西班牙、日文、以及多種外語。
新聞版權屬誰?
作者:張宗永2024-03-27
ChatGPT 創造了歷史上新增用戶的記錄,社會對AI的反應之激烈和迅速,是前所未有的。OpenAI 雖然很快便贏得了聲譽,但謗言亦很快隨之而來,OpenAI面世不久,便已經惹上不少官非。
怎樣把握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浪潮?浸大主辦國際研討會 各國專家齊聚討論AI對人文和社會影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26
智能叛變不只是電影名字,隨着全球興起人工智能熱潮,有人愈來愈擔心AI將會取代人類,也有樂此不疲研究和使用者。到底未來的概念將會如何演變?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專家近日雲集香港故宮,冀揭開AI神秘面紗。
孩子需要學校AI指導,但誰來指導學校?簡說世界經濟論壇七大原則
作者:馮穎匡2024-03-20
AI的融入教育是一個複雜但充滿希望的過程。它要求我們不斷學習、適應和創新,以確保我們能夠充分利用這一技術,為學生提供更高品質的教育體驗,同時培養他們成為未來社會的負責任和有能力的成員。
人工智能ESG全球關注 港政策須兼顧
作者:黃錦輝2024-03-19
政府一方面大力倡議綠色未來,但另一面似乎卻沒有在人工智能資助計劃中考慮到全球都關心的ESG元素。就此,筆者建議政府在計劃下撥出資源專門探討人工智能ESG,並考慮制定披露標準。
推動可持續航空燃油供應 配合綠色航空發展
作者:商界環保協會2024-03-18
航空業是「最難減排」的行業之一,因為使用航空燃料是業界的主要碳排放來源,但在營運上卻難以減少燃油的使用。
安能辨我是雌雄
作者:何國良2024-03-15
微軟、谷歌、Meta這些科技龍頭企業花巨資訓練出來的「孩子」將來到底有多厲害呢?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孩子又該如何自處?
開啟創科新里程 加力拓展產學研用
作者:黃錦輝2024-03-12
預算案建議,撥款預留約3億元建立數碼企業身份平台,便利企業身份認證及核對簽署,加快它們數碼轉型;推動數碼共融,在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1億元,為長者提供數碼培訓課程和技術支援的項目。
港發展數據交易具獨特優勢
作者:車品覺2024-03-11
加強數據交易生態不僅能提升香港在大灣區乃至全球的經濟科技地位,還能鞏固其作為全球數字經濟融合發展「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促進香港產業升級,推動傳統產業的競爭力。
黃錦輝教授:《財政預算案》怎樣出招提升香港創科競爭力?學生和退休人士有什麼機會加入創科大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08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出爐,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為我們點評財爺陳茂波在創科舉措着墨是否足夠。一起聽聽他的說法。
專訪中大工程學院盧怡君教授:從台灣清華到麻省理工 電池領域研發十年磨一劍 清潔能源大型存儲在港有望實現?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07
我們隨身攜帶的手機、電腦以至電動車上路都離不開鋰電池,但它的易燃問題卻始終未能完全解決。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的盧怡君教授致力研發新型液流電池。正值中大六十周年校慶,我們邀請她來分享。
Sora降內容創作門檻
作者:車品覺2024-03-04
Sora似乎是一個創新的突破,此類模型對影視製作、遊戲開發、虛擬實境等領域來說,都是一個巨大飛躍。這樣的技術能大幅降低創建精細視覺內容的門檻,並可能開啟未來全新的創意表達方式。
為安全儲能帶來新技術的盧怡君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01
「我希望我的團隊成員,都能找到自己所熱愛的科研事業,因此我會提供最好的平台,也希望成員們能珍惜機會、好好把握,不要辜負這段時光,去好好地追求更出色的研究。」盧怡君教授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