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蘭花無菌繁殖科技推廣」計劃圓滿成功
作者:朱劍虹2022-10-17
「蘭花無菌繁殖科技推廣」計劃的理念主要透過具體示範及讓學生實際操作無菌繁殖的工序,讓學生在理解理論的同時,可以實際操作或觀看過程及成果,有助學生日後在科學領域的發展。
全球教育科技峰會港大舉行 提倡善用數碼科技培育人才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14
全球教育科技峰會周五於港大舉行,內容涵蓋亞洲人才發展趨勢、如何應用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和網絡3.0等新興技術創新員工發展,以及公私營機構和學術界別如何共建學習創新生態系統。
中大科技園合辦醫療科技峰會 孫東:港擁有從零到一突破能力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14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合作,周五(10月14日)於科學園舉辦醫療創新及科技峰會,創科局局長孫東教授指出,香港正迎接創科發展的黃金時期。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將全力發展創科產業。
抓航天選拔良機 力爭港產太空人
作者:黃錦輝2022-10-14
今天中國航天工程能把航天員送到「天宮太空站」,可說是從無到有、全靠自己的努力,這個成就很值得全球中國人為國家而自豪。
代碼設計者的社會公義
作者:車品覺2022-10-11
在數字經濟高速增長下,如何可保證被數字社會排擠之外的群體權利?由踏入高齡社會的今天,數字世界裏應該某程度上維持非數字化服務,「數字包容」這一話題具有深遠意義。
載荷專家選拔嚴謹 航天工程促科普
作者:黃錦輝2022-10-10
中央於10月2日宣布將展開預備太空人選拔工作,並會開放當中的「載荷專家」一職予香港人申請。「中國航天員計劃」在香港推行,對本地教育而言,是有效的國教和科普教材。
黃錦輝教授:擔任航天載荷專家需要什麼條件?有哪些任務?香港科學家可以勝任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0
國家首次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他們是做什麼工作的?對参選者體質和體能又有什麼要求?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將為大家講解。
盧煜明教授獲頒拉斯克獎 冀啟發年輕人投身創科 與世界一流實驗室競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29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盧煜明教授周四(9月29日)獲頒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這是全球最享負盛名的生物醫學研究獎之一,至今有95位拉斯克獎得主獲頒諾貝爾獎。
港大估計至少2萬兆螞蟻 主導全球生態系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24
螞蟻無處不在,了解螞蟻對理解自然過程的構成有着巨大的影響力。研究發現,螞蟻在全球陸地表面分布不均,對生態環境本來可發揮的作用造成潛在影響。
黃錦輝教授:怎樣教STEM才會收效?學生如何活學活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17
怎樣教STEM才會收效?學生如何活學活用?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分享成功的教學經驗,以「活」字鼓勵DSE考生。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理大鼓勵利用科技發揮創意 與恒生合辦紡織及服裝業創新比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14
香港理工大學繼早前舉辦智慧城市和健康科技為題的挑戰賽,今次與恒生銀行合辦「恒生x理大可持續未來挑戰賽:紡織及服裝」,旨在鼓勵全港科技創新人才發揮創意,並歡迎大專生、研究人員、實業家及公眾人士參與。
數據分析不限高端人才
作者:車品覺2022-09-14
大家不要以為數據分析只需要高端人才,事實上數據清理及標注的工作一般佔用了八成的工作量。情況就有點像酒樓大廚負責炒菜,但後勤的食物準備往往需要大量人手一樣。
信息安全法嚴厲 滴滴被罰港應引為鑑
作者:黃錦輝2022-09-13
近年中央政府為數碼經濟而設的法律非常全面,香港政府須多了解內地數碼治理文化,這對香港與內地數據互通的基礎框架設計,有百利而無一害。
盧煜明教授:香港創科氣氛是前所未有的高,成功例子會鼓勵大家更有勇氣創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07
盧煜明教授回流香港25年,他認為現時香港的創科氣氛是前所未有的高,而且特區政府對創科發展的決心也是史無前例的強,加上中央的強力支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對香港未來的創科發展充滿信心。
Green Sports
作者:張樹槐2022-09-07
綠色建築雖看似與運動相距甚遠,但運動場館的設計卻塑造着綠色運動的發展。以現正密鑼緊鼓興建、全港最大的體育及休閒地標啟德體育園為例,其在設計上亦積極引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李開復博士:中國極有機會領導工業革命4.0
作者:編輯精選2022-09-06
國際知名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博士在港大舉行講座,表示中國現時已是人工智能的超級大國,審視中國現在不斷增長的科學實力,將來極有機會成為其中一個領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國家。
中小學生大戰6大創科項目 聖芳濟書院將代表香港出戰機械人世界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06
連續第4年舉辦的國際青少年創科奧林匹克大賽,今屆設有6個比賽項目,培養香港青少年科技學習和創新的興趣。聖芳濟書院的機械人隊伍勝出了WER機械人香港區賽任務挑戰賽,將代表香港出戰於上海舉行的世界賽。
無創產前診斷與癌症檢測是跨學科領域──盧煜明教授追求研究新突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05
盧煜明教授認為,「如果劍橋大學只是對5%的學生有冀望,我們只要有幾個百分點的醫學生有志投身研究,我們的系統應該讓他們成功找到創科之路。」
在劍橋、牛津學醫的黃金歲月──專訪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02
當年,盧煜明教授的老師曾經問過一條問題,盧煜明教授依書直說自覺沒錯,但老師卻質疑為什麼要這樣回答,令他難以忘懷,至今仍教導學生須時刻探求實驗數據的來源,這也是他投身醫學研究的初心。
人工智能成本高 慎防投資泡沫爆破
作者:黃錦輝2022-08-31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2022年人工智能白皮書》,指出未來人工智能產品工程化將會是成功企業的關鍵因素(CSF)。企業在追求持續研發新技術的同時,將更加注重產品開發過程,以規範的工程手法確保產品安全。
數據生態見微知著
作者:車品覺2022-08-29
筆者相信判斷生態健康與否,最客觀就是關注生態中不同角色的互動行為,其實這個也不是什麼大發現,就是中國人的一句老話「見微知著」。
創科業男女失衡 不利發展須扭轉
作者:黃錦輝2022-08-29
若香港忽略「半邊天」的貢獻,香港創科發展的潛力定會銳減,所以筆者建議政府在推行人才計劃時,加大力度鼓勵更多女學生參加,令香港創科產業發展更多元化、更具創意。
科大發現血液蛋白新靶點 開拓治療阿爾茲海默症新方向
作者:編輯精選2022-08-26
香港科技大學由葉玉如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在阿爾茲海默症(AD)發病機制中起關鍵作用的血液蛋白,有助設計創新治療策略,降低AD發病風險和改善患者病況。
盧煜明25年創科之路成就非凡
作者:文灼非2022-08-19
盧煜明教授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帶領團隊憑藉血漿DNA診斷技術,從孕婦血液檢測胎兒遺傳物質,能及早診斷胎兒唐氏綜合徵和多種遺傳病,為產檢開啟了新時代,他也因此被譽為「全球無創產檢之父」。
港藉美芯片法 發揮EDA研究優勢
作者:黃錦輝2022-08-19
雖然芯片製造並非本地強項,但香港在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科技研究上卻首屈一指。藉着美芯片法案的機會,香港可以發揮這方面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擺脫跨代貧窮有「捷徑」?
作者:郭一鳴2022-08-19
筆者相信,鼓勵學生有興趣者進一步學習AI,是擺脫跨代貧窮其中一條有效途徑,正如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21世紀的21堂課》一書中所說:擁有資料的人,就擁有未來。
浸大成立全球首個人工智能交響樂團 開拓人機合作藝術新領域
作者:編輯精選2022-08-14
香港浸會大學早前宣布成立全球首個「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開拓人與人工智能共創藝術新領域,並藉此探索更多可能性的願景。
香港智慧城市藍圖與可持續發展
作者:大灣區碳中和協會2022-08-10
智慧城市作為全球性趨勢,香港想要在此浪潮中脫穎而出,清晰的策略及路線圖及市民、各界持份者的支持必不可少。
人工智能產業 3大發展方向
作者:黃錦輝2022-08-05
維護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是科技應用及產品開發的關鍵元素,目標是確保產品的實用性(包括耐用、安全、可信),這些元素對人工智能產品開發亦同樣關鍵,工商業界絕對不容掉以輕心。
科技與心理的矛盾
作者:彭智華2022-08-03
當科技持續高速發展,大家就需要刻意加強心理素質作為保護,科技與心理之間的矛盾,有如高殺傷力的槍械被發明了,我們就需要懂得使用避彈衣保護自己,社會還要主動學習管理槍械,也絕不能害怕槍械而不去學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