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屆灼見名家傳媒主辦的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圓滿落幕,本社希望通過生動活潑的比賽形式,引發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歷史的興趣與關注,同時藉以提升全港學生語文水平、培養個人情操,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之境界。

香港中文大學2月6日舉行乙巳年傳媒新春團拜,宣布成立致真交叉數學科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這一理念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理念。這不僅為我們指明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也賦予校長們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

學生如何面對AI帶來的挑戰? 香港怎樣填補科技人才短缺? 學界與業界如何充分合作?一起聽聽教育評議會何劍輝主任與「學而人才庫」董事及共同創辦人何杏研分享。

1月19日,中國政府發表《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25年)》,提出分兩階段去落實。筆者特別關心基礎教育的規劃重點,這裏選擇其中四點,談談對香港教育的啟示。

香港大學物理學系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名為「糾纏顯像」(Entanglement Microscopy)的量子物理演算法,首次在微觀尺度上呈現和描繪這一非凡現象。研究成果已在著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如果學生計劃赴英國及其他英聯邦國家學習,GCSE是更好的選擇;如果目標是留港升學或就業,DSE更符合需求。

去年的比賽繼續鼓勵同學熟習古詩格律,打好基礎,另外增加了《論語》的篇章,希望同學能夠為學與做人並重,提升道德情操,不要求學只為求分數。

當上老師,帶領學生考察歷史、體驗文化、與姊妹學校交流,認識祖國發展,多了為師者的使命及責任。近年有機會換位以學習者身份參加教育局主辦的內地學習團,又別有一番體驗。

第四屆灼見名家傳媒主辦的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圓滿落幕,本社希望通過生動活潑的比賽形式,引發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歷史的興趣與關注,同時藉以提升全港學生語文水平、培養個人情操,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之境界。

黃英豪博士1月1日起任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他表示將致力培育具家國情懷的學生,並利用「兩制」優勢吸引全球人才,積極探索「一校兩園」模式,同時善用校友資源回饋母校,慶祝浸大70周年校慶。

香港近三成的小學生認為自己有中等程度或以上心理壓力,意味着每十個小學生中就有三位受到抑鬱、焦慮、壓力的困擾。同時,超過50%的中學生認為自己的精神問題達到中等至嚴重程度。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得不到解決,後果會延續到成年期,並限制成年後過上充實生活的機會。因此,UNICEF推動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三(SDG3)「良好健康與福祉」,在全球範圍幫助兒童緩解精神壓力、提高強韌性。

GCSE着重於廣泛的基礎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多領域的學術基礎;而A-Level則深入專業學科研究,引導學生向更高階教育發展。這種分階段的設計不僅體現了英國教育重視學生循序漸進發展能力,也反映了多樣性與專業性結合來應對未來社會需求的教育哲學。

全人生命教育學會推廣以動物、同儕陪伴及創意活動等方式,啟發學生積極價值觀。梁錦波校長強調傾聽與同理的重要性,盼以生命影響生命,助年輕人應對壓力,找到人生方向。

現時市場有大量不同的AI工具,到底教師和學校應怎樣選擇?他們又應該怎樣利用這些工具幫助日常教與學?一起聽聽教育評議會副主席鄭家寶校長與「學而人才庫」董事及共同創辦人何杏研分享。

不是年輕一代的思想忽然變了,而是社會變了,變得很厲害了。在工業社會頂峰時期出現的現代教育制度,以塑造人力資源為目的,形成與社會勞動力結構相仿的教育金字塔,把學歷作為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分類分等入場券。當今,社會上的勞動力格局正在劇變,機構碎片化,工作個人化,教育制度有點頂不住了。

AI Agent的應用將帶來巨大的便利。過去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可以在幾天內完成。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為教育工作者騰出了更多時間,用於創造性思考和教學創新。它將顯著降低研究成本,加速突破性發現的進程,並改善資源配置。

不管是不是AI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扶持永遠都是人類偉大的情感,正如《香港四徑大步走》中的徒步者們,只有互相扶持,才能在漫長的路上找到真正的價值。

荀子《勸學篇》有言「學莫便乎近其人」,相信認真參與「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的投票人,對心儀的投票對象,自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可親可敬。

如要幫助年輕人安頓自己、與人連結及面對未來的急速變化與未知,在學校裏,我可以做什麼、怎樣做才能培養學生擁有書中所述的能力呢?

「布達佩斯火星人」都是猶太人,有着類似的童年生活、相似的認知能力、教育和職業道路。仔細發掘這些火星人的成才之路,可以為我們在自己的社會中培養火星人有些啟發。

選擇GCSE或 IGCSE,應根據學生的升學目標、文化背景及學術能力綜合考量。

不論「三創」還是「三變」,雖然原初是用在管治上的口號,結果都進入了教育制度,成為教育現場、校園中的日常。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借用或加以闡述,利用坊間傳媒報道的熟悉感,協助在實際教學上的推展。

香港都會大學今年再次重點推出「都大 Hackathon 2025」活動,今屆活動聚焦當下社會兩大議題──「高齡化社會」與「可持續發展」,吸引了120名來自不同學系的學生發揮出色創意,跨越學科界限,在為期兩天的賽程中貢獻智慧力量。

期望參與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學校,都能夠時刻銘記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鄺美雲經常分享的《我們的家》的歌詞:「情繫國家,我們這一個家」。

其實分數離開學校就失去它的魅力,學歷是個敲門磚,硬的敲得比較響而己。

第二屆全港中小學生中文寫作比賽「我為什麼喜歡這一本書」日前正式啟動。發起人陳美齡博士認為閱讀是擴展人認知視野的絕佳工具。

如何善用環境設計 回應城市需求?建築業多挑戰 學生應怎樣裝備?一起聽聽國際知名建築師嚴迅奇與香港珠海學院理工學院院長朱海山、講座教授龍炳頤、署理校長張珍對談。

中大新任校長盧煜明教授矢志帶領中大再創高峰。他將致力提升中大的國際地位、促進科研創新、並應對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平衡發展科學與人文學科,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

人類的能力並非固定不變的,能透過努力和正確的策略不斷提升。無論是在育兒階段的父母、求學時期的莘莘學子、還是已在社會搏鬥的職場族,成長型心態都是邁向成功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