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都這樣教子女
作者:老占2017-08-17
家長精心計畫孩子人生的每一步怎麼走,給他們一份優秀的童年CV,卻沒有教會他們更好地面對往後的人生。
管與領──中、港、台的二三事
作者:陳家偉2017-08-10
無論香港、台灣、內地以至世界各地都加強校長的培訓,希望「有一位好校長便有一所好學校」。
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人工智能最大的衝擊是教育
記憶是人類的弱點,以灌輸的方式傳授的知識終將過時,未來教育的重點將在於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中國社會的差距格局
作者:程介明2017-08-07
「世界一流大學」的概念,是別的文化裏面很少有的;只有好與壞,沒有一流二流的概念。
中英教育文化的差異
作者:張堅庭2017-08-06
把最好的給最有興趣的學生,而不是逼學生學他們也許用不着的東西。
國際學校求賢若渴
作者:陳偉倫2017-07-31
為吸引優秀教師,國際學校的待遇和褔利一般不會低於本地津校,除了工資優厚外,還提供約滿酬金、醫療福利。
陳繁昌:辦大學不止灌輸知識 還有更高的社會使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7-31
政府又好像沒有什麼新動態,香港好像已經落後了很多,新政府有沒有什麼可以做的呢?
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嗎?
作者:陳盛賢2017-07-28
外國學生的學習生活平衡,學習有趣味,體能活動多,活動空間大。令人不禁要問:外國的月亮是不是特別圓呢?
邱歡智:藝術作藥引 解教育弊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7-26
教育不應拔苗助長,而是春風化雨,滋養孩子心靈。
文化的性質、功能與傳遞
作者:程介明2017-07-24
筆者認為,學習是人類的天性,但是教育卻不是,教育是成人為下一代設計的有系統的學習。
香港教與學思維過時
作者:關焯照2017-07-21
學生在「日讀夜讀」的環境下,又怎會享受學習過程,遑論發展創意思維。
如何觀察文化
作者:程介明2017-07-17
廣義一點,文化是指社會文化,是指生活方式、人際關係、思想方式等;教育,大致屬於這個層次。
張信剛:中國雖人才眾多 但智力資源不強
一個國家在發展智力構建時,應該給大學、企業、民間智庫以足夠的運轉空間。
思想決定歷史方向
作者:盧安迪2017-07-13
我只希望幾十年後,我仍能將今天一樣問心無愧地說:我從來沒有講過我不相信的話。
張信剛:想造就一流人才,最重要是要把小、中學辦好
小學、中學教育如果就不夠好,對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沒有啟發,那就很難造就出大批一流人才。
如何在澳洲半工半讀完成大學課程和發展事業?
作者:余錦明2017-06-14
在澳洲,職業技能和學術課程並不是像楚河漢界般劃分為二,轉讀不同類型的課程是大有可能的。
社會學家謝宇:中國人為何迷信名牌大學?
像中國這種人人都想上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的情況,在美國的確是沒有的。
朱克伯格2017哈佛大學畢業演講:創造一個每個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
我站在這裏要說的,是僅僅發現目標還不夠。我們這代人面臨的挑戰,是創造一個人人都能有使命感的世界。
馬來西亞的華文獨中
作者:程介明2017-06-05
現在的小學,都是公立的「國小」,不過華裔學生也學習華文,當然國語(馬來語)還是為主的教學語言。
國際比較與教育文化
作者:程介明2017-05-29
東亞這些PISA表現最高的社會,普遍地、顯著地,學生自信心不高,對學科興趣不大,不感到生活愉快。
中日兩國國民教育
作者:何漢權2017-05-25
日本,這個國家是非常「照顧」自己的國民。
留學哈薩克斯坦?一帶一路的迷思
作者:邱國光2017-05-18
港人近年往國外留學現象有上升趨勢,像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未嘗不可考慮。
無教而無不教 萬童將自化
作者:邱振明2017-05-16
聖賢老子和教育先哲蒙特梭利,不單令我反省教育之道,更令我反省香港已發展或發展之道。
教育目的之追尋
作者:程介明2017-05-15
今天的正規教育,尤其是公開考試所包含的,充其量只是「learning to know」。
玩和學可以相容嗎
作者:余錦明2017-05-12
創造探討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當中孩子要經過想像去構思不同意念。
除了諾基亞,你還應該知道的芬蘭
作者:趙靈敏2017-05-11
在全世界普遍推崇精英教育的大背景下,芬蘭卻強調教育的無差別化。
國際學校為何超收本地生
作者:曹啟樂2017-05-08
林太上場,重視教育,能不對此重視,而認真規管嗎?
《教育同心行──校長也上課2》載譽歸來,19位校長心得結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1-25
本書延續前作的教育深度思考,再次得到19位作者獻上作為給香港教育的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