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堅忍刻苦迎難上 棄研從商開新天
作者:凌羽一2017-07-06
陳志邦感嘆碩士學歷或許對找工作有幫助,但博士學位反而是個包袱。
MBA可助轉型?
作者:李漢祥2017-07-05
一紙MBA文憑,在青雲路上有多大的增值能力呢?
為什麼世界一流大學不愛招中國學生?
中國人天賦好,又聰明勤奮,但為什麼結果會如此失望?
回應陳美齡:關於改革香港專上教育的提案
作者:文灼非2017-07-03
陳美齡建議把DSE變成大學入學試,而不再是高中畢業試,不必所有高中生都要應考,只作他們其中一個選擇。
高錕的學習背景和學習特徵
作者:黃顯華2017-07-01
高錕在自傳《潮平岸闊》強調背誦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對學生並無壞處。
施仲謀:另類演繹孔孟之道 重新定義現代中華文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6-29
「學習中華文化不是要一面倒的讚頌,當中有好的,也有落後於人的,要學習剖析其中利弊,才能去蕪存菁。」
開闊眼界握機遇 八載劍橋成大器
作者:凌羽一2017-06-29
陳教授感恩自己的經歷十分幸運,他坦言父母有機會應該盡早讓孩子多開眼界,從小樹立目標和志向。
匯聚亞洲籃球勁旅 理大男籃主場奪冠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6-26
理大對台灣科技大學的冠軍戰則勢均力敵,理大具主場之利,發揮出色表現,最終以92:74力壓對方奪冠。
從林鄭說起……
作者:程介明2017-06-26
從林鄭月娥的經歷,可以看到香港的時代變遷,也可以看到教育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跡。
蘋果 CEO 庫克:我更擔心人類像AI一樣思考
喬布斯說過:「科技本身是不夠的,一定要讓科技和文化和人文結合起來才可以讓人理智。」
內地資優教育個案分享
作者:邱國光2017-06-20
「玉不琢,不成器」,天才也是要培育的。
段崇智教授獲推薦為中大下任校長人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6-16
校長物色及遴選委員會向大學校董會推薦段崇智教授為下任中大校長候聘人選,以接替沈袓堯教授。
陳吉寧:執掌首都新氣象
作者:清華EMBA編輯部2017-06-16
陳吉寧任清華校長期間,留給學生的印象之一就是樸實、有親和力。
字數最少、掌聲最多的北大畢業致辭──做自己尊重的人
「遲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理大全球青年領袖學院 跨地域活動培育未來領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6-16
年輕人是未來的領袖,他們的見識、眼界和胸襟,就是社會能否應對挑戰、把握機遇的關鍵。
後發先至「要贏就贏」 「演藝學者」打破傳統
作者:凌羽一2017-06-15
Ben SIr還主動創新求變,積極探索各種大膽的可行性,這些想法成就了今日的他。
如何在澳洲半工半讀完成大學課程和發展事業?
作者:余錦明2017-06-14
在澳洲,職業技能和學術課程並不是像楚河漢界般劃分為二,轉讀不同類型的課程是大有可能的。
社會學家謝宇:中國人為何迷信名牌大學?
像中國這種人人都想上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的情況,在美國的確是沒有的。
大學收生的良心
作者:程介明2017-06-12
假如大學收生更多地考慮分數以外的因素,情形會很不一樣,社會的文化也會有改變。
兒童貧窮問題迫切  教大學者積極研究扶貧政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6-08
大學入學率所反映的貧富差距,已擴大至「不可接受」的程度。
港大醫學院130年人才輩出
作者:文灼非2017-06-02
祝願港大醫學院在梁院長的領導下再創高峰。
談教育的「務實」與「務虛」
作者:梁振威2017-05-31
筆者期待我們下任的教育局局長,是一個「務實」的局長,以「務實」的態度,帶領我們進行「務實」的教育。
陳正豪教授:高等教育推動全球創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5-31
環顧全球頂尖大學,陳教授說在科研、知識及創新方面,跨學科合作是大勢所趨。
王安憶:用方塊字,在紙上砌房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5-26
用方塊字,在紙上砌房子,這座房子,就叫作「文章」。
李子建:練就教師內外武功 切合新時代教育需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5-25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未來老師的角色更多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進入全人持續學習時代。
陳美齡的教育夢
作者:馮文正2017-05-24
她值得為我們的下一代作出這麼大的犧牲?而我們沒有其他人為此挺身而出?
再思大學之道
作者:金耀基2017-05-23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實際上已在今日大學中漸行漸遠,甚至在消失中。
印尼高教謀發展
作者:程介明2017-05-22
假如政局安定,經濟有所發展,印尼高等教育會有不錯的前景。
盧麗華博士:理大推動知識轉移 涓滴之水匯聚成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5-19
理大多年來一直秉承「讓科研成果惠及社會」的使命,盧博士形容:「這是理大獨有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