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感性與絕學
作者:文潔華2018-12-15
談到「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理想,離不開做學問的理念。「絕學」的價值在其純粹性,認識其純粹之餘還得反思其傳播及演繹時如何受到動搖。
商業新聞獎與君子企業嘉許 恒大盛事緊扣業界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3
「恒大商業新聞獎」新增「最佳大中華商業新聞報道獎」,以表揚大中華地區的新聞從業員。「君子企業調查」連續第8年評選出香港市民心目中的「君子企業」,兩項盛事體現恒大把握時代脈動和業界發展。
聲如洪鐘,鐵漢柔情──悼陳明銶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3
聲如洪鐘,鐵漢柔情。認識陳教授的友好都認同他魄力非凡,佩服他對學問追求及認真處事的態度。陳教授是我敬重的前輩,並不但是因為他的學術成就,而更是他有一顆關顧和熱心扶助年輕後輩之心。
段崇智:中大力拓創新科技 研究成果用於社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3
「我們在生物醫學、人工智能、機械人方面成果優秀,中大在創科上有成績,可以將科研成果推廣到社會造福人群。」
史維:科大廣州設分校 創雙贏優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2
「大灣區發展計劃對香港很重要,在我們沒有的產能、工業能力上,給香港一個真正可以跨境的平台。」
A Great Scholar, Fierce Critic, Good Mentor and Tireless Facilitator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1
My friend, colleague, teacher and guide, Ming K. Chan, is sorely missed .
張翔:帶領港大迎接全球化 急速轉變的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1
「我們着眼於成立大灣區國家實驗室的可行性,把不同學院放在一起,發展跨學科研究,更引進企業家精神及經驗,與工業界合作,展望未來港大在這些實驗室會扮演重要角色。」
A Public Intellectual Who Deeply Cared About HK and China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0
Rest In Peace,陳明銶,you’ll always be remembered.
大學生的利他與利己
作者:王耀宗2018-12-06
大學生自畢業後至到未來十年的工作期,相信是他們價值觀遭遇巨大改變的時期,他們的人生經驗以及工作遭遇是塑造他們價值觀的關鍵因素。
創意建基於知識 語文紮根在背誦
作者:王耀宗2018-12-03
記憶可說是學習的基礎,學習是尋求及發展知識,沒有記憶,知識追求成功不可能。年青人記憶力強,更應在少年時期多加運用。
大學職級分化 如何衡量學者成就?
作者:王耀宗2018-11-29
以前的講師制相對簡單,講師的增薪點超過十點,就算一個講師終生位於講師,薪水也過得去。現在,職級不同,薪水也不同,由助理講師至講座教授,薪水可以相差三、四十倍。
學者兼顧行政難 跨科課不能淺嘗輒止
作者:王耀宗2018-11-27
近年來,發現學生思想混亂、知識貧乏,獨立思考力量愈來愈低,過多的「跨科際」極可能是原因之一。
浸大與德稻教育合作 培養傳媒及藝術國際化人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21
周偉立:「我們雙方都很重視創意,重視年輕人的發展,重視年輕人要有國際視野,可以接觸到全世界最好的大師,這些方面,我們都是共通的。」
毋忘初心
作者:段崇智2018-11-20
今天,你們正式告別大學生活,但校長希望大家不要告別發生在你們身上的小故事,和你們曾經訂下大大小小的目標和抱負。希望你們保持這份初心,保持做事的真誠熱情和追求美好的熱心。
聖保羅vs牛津──由100年到1000年
作者:編輯精選2018-11-19
初來乍到,母校聖保羅與牛津大學有不少契合之處,優良的傳統、濃厚的學術氛圍、關愛的群體,由100到1000年,竟是似曾相識。
大灣區教育遠景初探
作者:程介明2018-11-19
一位北師大的教授說,大灣區的特點,是很多移民社會,因此社會文化比較講究包容。照這個說法,香港是中國與國際的一個接合點,大灣區又恰好是香港與內地的一個接合點。
GPA重新定義
作者:段崇智2018-11-14
GPA代表「平均積點」,是大學課業的評分。可是我今天希望大家留意的GPA,有另一種含義。
管中閔:構建更開放平等的未來大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13
「我們何不從台大這個小角落出發,由下而上改變台灣的未來?我覺得,也許這是應該給台大一個校長的時候了!」
大學收生與社會公平
作者:程介明2018-11-12
受教育愈多,未來收入就愈高。假如每一個人都念了大學,是否每一個人都會有同樣更高的收入?又或者說,每一個人都念了大學,是否社會就平等了?
港大面對遴選法律學院院長的艱鉅挑戰
作者:陳婉瑩2018-11-10
近年港大法律學院的爭議受到媒體高度關注,但對法律學院院長遴選卻少有報道。
香港科技大學新校長的願景
作者:文灼非2018-11-09
史維校長表示香港科技大學在廣州設立分校的戰略意義重大,高鐵開通之後,香港到廣州的距離與時間大大縮短了,師生往返做研究更加方便。新校園主要是培養研究生,對科大未來的科研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要考試主導,還是全人發展?
作者:黃家樑2018-11-09
究竟大學收生應該重視成績,還是其他方面才能呢?香港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全人發展,還是成績掛帥呢?
大學收生正在改變
作者:程介明2018-11-05
大學入學仍然會是一個競爭入學的境況。只不過美國的大學,似乎普遍地覺得,若只看考試成績,會不利於在中小學由於家庭資源不足而成績不佳的弱勢學生。
一篇大學畢業禮的致辭
作者:何漢權2018-11-02
大學生應有審美的能力,香港一些大學生,短褲拖鞋披大學袍並未見到,但以粗口爛舌、捩橫折曲、砌詞狡辯、欺凌不同政見者,卻比比皆是!
大學收生重成績一言難盡
作者:鄭楚雄2018-10-31
理論上,考好公開試,必須經過艱苦學習,能力稍低的,更要不停操練。基層學生黃卷青燈,夙夜匪懈,為的是爭取人生可能是唯一的階級轉移的機會。
行會通過升格恒生大學 恒管歡迎決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0-30
恒管校長何順文教授表示:「恒管得以正名,除了代表社會對我們的支持和認同,更代表大家對香港恒生大學的一份寄望。」
中國課堂VS美國課堂,區別究竟何在?
對一個中國學生來說,美國課堂是陌生而又有趣的,只要有足夠的信心和積極的態度來適應美國課堂的文化,就能收獲很多。
教育:香港故事──下一章
作者:程介明2018-10-29
40多年前的社會、當時的大學畢業生、當時的大學教育,都難以用來衡量今天的事物。因此,作為政府,應該是運用社會資源,盡力照顧弱勢子女的青少年學習生活。
獲資助發揮師生潛能 恒管新增三研習中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0-29
恒管獲私人捐款贊助,成立香港高校首個的青年可持續發展領袖研習所,致力讓青年盡展所長,推動聯合國制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高錕離世後,我想起另一位大學校長
作者:編輯精選2018-10-25
高錕爵士不久前離世,香港各界悲痛悼念。4年前,這位校長94歲高齡離世之時,香港社會亦沉浸一片哀傷氣氛。這位校長,就是早於70年代創辦香港樹仁大學的鍾期榮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