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雙年獎進入第四屆,大會6月20日於天際100發布得獎名單,包括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動物嘉年華:西西的動物詩》(中英雙語版本)獲出版大獎兼文學及小說類最佳出版獎。
葉問外甥盧文錦師傅繼續憶述葉問在生時軼事。他是如何以寡敵眾?家庭及晚年生活又是如何渡過的?一起聽聽盧文錦師傅分享。
相對於視頻聽到他的演奏,基特寶當晚超技中的超技,完全操控着鋼琴的色彩變化和音量變化,把過往在大會堂音樂廳聽到的鋼琴音色,推上了另一個更高的層次!
浮生一日暫相羊,青燈觀古卷,對影兩彷徨。
《帝女花》65周年重塑版取得大成功,不但把粵劇帶到新的「和諧音色系統」,讓年青一輩較容易接受,有些劇種也保留了傳統的套路,構成傳統與創新的相輔相成。
當我們反思早期的中西關係與漢學學科之發端時,我們會驚異於中西初步接觸的試探性,以及為達到互相理解而不得不克服的種種艱巨挑戰。
黃永玉繪畫沒有受過正式訓練,他認為藝術沒有新舊技法之分,最重要是美,能令觀眾產生共鳴。傳統中國畫家使用毛筆,他則兼用其他工具。中國人喜歡留白,但他的作品畫面總是顏色繽紛,留白空間非常少。
黃永玉繪畫沒有受過正式訓練,他認為藝術沒有新舊技法之分,最重要是美,能令觀眾產生共鳴。傳統中國畫家使用毛筆,他則兼用其他工具。中國人喜歡留白,但他的作品畫面總是顏色繽紛,留白空間非常少。
「你們看到的,是一位已經93歲的老人家,可是我相信你們是有興趣知道這位老人家是怎樣一路走過來的。」那是潘迪華在開幕前一天參觀展覽後拍下的一段話,之後更高歌一曲。
中國人往往以國寶流落他鄉為憾,但其實今天不同國家的博物館和研究機構共享資源已經很普遍。不久將來,我們可以通過3D眼罩觀看世界上任何一所博物館的展品。古物存在哪裏,再也關係不大。
從香港中文大學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其「融會中國與西方」的使命是矢志不渝的指導力量。早在1963年中大以聯合大學之姿成立前,這項知識教育的計劃就已經存在。
讀蘇軾的詩詞,足以淨化心靈,提升氣質。以上名句,宜細讀,宜品味,更宜參悟!
眼前的Raymond,滿頭白髮,衣著素樸,深灰色上衣、白色長褲。在將近4個小時的訪談中,他侃侃而談,漾着笑意,從昔日的遭遇說起,直率地分享他一段復一段的心路歷程。
陳佳,筆名佳子、佳人,1979年由廣東潮籍定居香港。師承海派大師劉海粟,曾與李可染、程十髪、朱屺瞻、關良、趙少昂、黃幻吾、黎雄才、陳大羽等交遊合作,並得數位到殿堂級書畫家的推崇,連串個展遠揚海內外。
彼時,在古今中外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根深柢固的父權社會岌岌可危,傳統父親角色遭遇空前挑戰,於是乎,開明之士不僅在東西文化之間探索救亡圖存之路,而且尋求突破傳統的為父之道,親身演繹求新求變的父愛故事。
時代的進步,令文藝創作的要求已默默起變化。電視連續劇已取代了長篇小說,今天極少人再看長篇小說了。小說更好像已死亡,不大受歡迎。但筆者卻沒有這樣悲觀,因為無論電影或電視劇,都要由懂得寫好小說的人動筆。
著名文人學者的信件有研究價值,我們從他們的通信,可以了解他們之間的情誼和日常生活的一鱗半爪。
早前仙遊的朱鶴亭長老在不遺餘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弘揚人間大愛,廣收世界門徒,桃李滿天下。6月13日上午,朱長老的追悼會在廣州市殯儀館白雲廳莊嚴舉行。
早前仙遊的朱鶴亭長老在不遺餘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弘揚人間大愛,廣收世界門徒,桃李滿天下。6月13日上午,朱長老的追悼會在廣州市殯儀館白雲廳莊嚴舉行。
幾百年來,潮人漂洋過海到香港、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哪裏有機會能生存發展,就到哪裏落地,融入當地社會,形成「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海外潮人與潮汕家鄉人口相近的獨特現象。
寫日記,是有些人的生活習慣,也是有些人在艱難歲月、人生逆境中的生存方式。本講座探討日記與日常的關係:日記體文學如何記錄生活,反思社會,譜寫生命?(第三部分)
寫日記,是有些人的生活習慣,也是有些人在艱難歲月、人生逆境中的生存方式。本講座探討日記與日常的關係:日記體文學如何記錄生活,反思社會,譜寫生命?(第三部分)
寫日記,是有些人的生活習慣,也是有些人在艱難歲月、人生逆境中的生存方式。本講座探討日記與日常的關係:日記體文學如何記錄生活,反思社會,譜寫生命?(第二部分)
寫日記,是有些人的生活習慣,也是有些人在艱難歲月、人生逆境中的生存方式。本講座探討日記與日常的關係:日記體文學如何記錄生活,反思社會,譜寫生命?
著名畫家黃永玉周二(13日)凌晨逝世,享年99歲。黃永玉1924年生於湖南,12歲起外出謀生,曾到上海、台灣和香港,走上繪畫之路,並以木刻作品蜚聲畫壇。
倫敦是一個很有歷史感,文化氛圍很濃厚的城市,但它的感覺又和巴黎很不相同。總的來説,這些城市都能夠給我人心安頓的感覺。撇除旅遊者的主觀和片面,這很可能與這些歐陸城市的歷史沉澱和多元氣質密切相關。
一直以來,志健最關注的,是幫助殘疾人士融入社會。「如果社會不能善用這些多元人才,實屬浪費。」「當社會上愈來愈多人有信心和殘疾人士一起工作,『共融』便水到渠成。」
經過近30年後,林昭亮重返香港舉行獨奏會,雖然未算完美,但是不知是否要適應琴的關係,多年來他最具特質的演奏風格早已飛往九霄雲外,成為一個不再林昭亮的林昭亮。
倫敦的確是一座内涵豐富的城市,我與此地有着特殊緣份,加上好奇心和敏感觸覺,令我對這個城市深具好感,也透過相機鏡頭,留下了好些英倫剪影。夜深時回看這些黑白相片,聯想翩翩,似乎又再聞到那種倫敦獨有的氣味。
小樓蟬鳴夏夜涼,山圍空谷意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