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鮮卑英主孝文帝
作者:楊興安2017-10-21
在這幾百年乾坤混沌中,北魏的出現創造文化史上極重要的角色,把北方遊牧民族社會的生態,過渡為農耕文化的生態。
大唐粉黛:香港古月堂珍藏唐代牡丹紋銅鎏金六角盒的辨析
作者:趙雨樂2017-10-21
武氏斥逐牡丹,又有親製牡丹餅之說,均表明牡丹愈受宮廷重視,晉身為女主之花,並流傳各種牡丹的佳話。
周家建:日治香港只停留在民不聊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19
這個是較為stereotype 去看日治的方式,但我同時也找到其他不同的相片。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90年歷史足印
作者:陳天權2017-10-17
鄧志昂樓和馮平山樓至今仍屹立於校園內,分別被列為法定古蹟和一級歷史建築。原先的功能雖已改變,但外貌如初,彷彿仍見到當年華商捐款的身影和學人走過的足印。
由廣福義祠到東華醫院
作者:陳天權2017-10-10
開埠初期,華人抱有「生不入官門,死不入地獄」的心態,倘遇錢債爭執或是非仇怨,寧可到廟宇誓願,也不驚動官府。1847年,華人領袖包括盧亞貴和譚才等人集資興建文武廟,除了是宗教場所,也作為仲裁之地。
丁新豹:香港如何成為南洋商家的兵家必爭之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10
他們都是英屬的地方長大的,這也是他們為甚麼會選擇香港。因為他們都很熟知英國人管治的方法、法律,因利乘便。
丁新豹:戰前香港冒起的三大家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06
東華創院之後的歷屆主席名單。你們可以看到他們只有三類的,買辦、金山莊和南北行,三種都是商人。
加明叔叔與聖保羅堂
作者:陳天權2017-10-03
陪伴了不少兒童成長的王曦(加明叔叔),以94歲高齡安然離世,在教育生涯譜上完美的休止符的他,在中環聖保羅堂舉行安息禮。
劉智鵬:一波三折成就丁屋政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03
戰後的香港急速發展很需要土地,於是政府便將新界農地與屋地的換地比率調整。
劉智鵬:新界怎樣落入英國人手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28
英國租新界之前,鄉民擁有土地永久擁有權。這個永業權是有條件的,王朝更替,可能就不再有效了。
加多利山的包浩斯建築群
作者:陳天權2017-09-26
本文介紹香港「縮小版」的包浩斯住宅建築群,還有亞皆老街的地標中電大樓及加多利山只租不賣的低密度房屋。
劉潤和: 我們接受了新自由主義應有的懲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25
英國人最初希望以主權換治權,但鄧小平不會同意。最後經過多輪談判後,英國同意以一國兩制取代,及後又派彭定康來香港擔任最後一任港督。
當西班牙的白銀運到了中國:中西貿易的輝煌時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22
西班牙人遇到中國人時,他們意識到自己沒有什麼可以提供給中國人的,甚至整個歐洲裏也沒有人能夠提供中國人什麼。後來他們意識到有樣東西是中國人喜歡的,那就是銀。
新亞書院非為「文化反共」而立
作者:編輯精選2017-09-21
創辦新亞書院的錢穆等人,他們是一班不群不黨的民族主義者,他們心懷中華民族,絶無另立政權之心。
《中華大帝國史》:500年前歐洲人眼中的中國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21
《中華大帝國史》在1585年出版,是當時唯一有關中國的資訊來源,它對於中國的看法相當正面,後來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亦在100年間不斷再版。令人驚嘆的是,為什麼它會完全被遺忘呢?
16世紀的歐洲人為何來到亞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20
16世紀的歐洲人,特別是葡萄牙人,是為了什麼來到亞洲呢?不是為了中國的領土,而是為了香料。如果不是意外與中國接觸,中國對於他們也沒那麼重要。
由華陀醫院至藍屋建築群活化
作者:陳天權2017-09-19
香港曾經滿街都是幾層高的唐樓,隨着城市發展,拆一座少一座,現在已變得愈來愈珍貴了。
由道濟會堂至合一堂
作者:陳天權2017-09-12
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的總堂,位於香港島半山區般咸道2號,建於1926年,現已被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華盛頓與明治志士
作者:駱惠南2017-09-11
美、日兩個國家的元勳不以國家入私囊,後來人又有誰敢於這樣做?這種道義力量,真聖賢們之所謂仁義智勇者。
上半山下中環——一個城區的蛻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09
開埠至今,無數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逐一拆卸,其原因莫過於功利主義作祟。
大嶼山北岸的廟宇與節慶
作者:陳天權2017-09-05
雖然大部分村民已遷往城市居住,但每逢誕期都會回鄉一聚,維繫鄉情。
酒盤上的李白詩:唐代鳳凰牡丹紋葵式鎏金盤的鏨刻溯源
作者:趙雨樂2017-09-01
金盤既為宮中盛載酒杯之器,刻以李白把酒之作,至為貼切不過。
跑馬地僅存的舊式建築
作者:陳天權2017-08-29
跑馬地曾經遍布三層高的洋樓,後來陸續重建為高樓大廈,今天只剩下幾幢舊式樓房讓我們緬懷。
複製的藝術——普通人的文革生活
作者:中大出版社編輯部2017-08-24
「溫柔」並不是怯怕或懦弱,而是以最大的同理心去觸摸歷史的肌理,讓我們更有勇氣面對過去,面向未來。
盤中有景:唐代十棱鳯凰蓮紋鎏金盤的珍藏
作者:趙雨樂2017-08-22
唐代十棱鳯凰蓮紋鎏金盤,是唐前期金銀器的傑作,它不但展現了器物設計的美態,將中西融合的層次推向極至。
天主教在大埔傳播之路
作者:陳天權2017-08-22
要追溯天主教在大埔的傳教史,由1861年碗窰建堂算起,那是大埔區第一間聖堂,距今已有156年了。
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8-21
浮漚幻有,緣起無常。華落果存,薪傳灰滅。
玄奘法師跨越天山路線新考
作者:林超英2017-08-21
本文根據人造衛星圖片,考據玄奘法師跨越天山山脈的具體路線,指出前輩學者提出的路線,與《大唐西域記》的描述有出入。
生死輪迴變魚記
作者:楊興安2017-08-19
〈變魚記〉全篇寓意深刻,結構之精密,描繪細節之生動,寫作上敘事手法之靈活多姿,均為上乘佳構。
孫中山「洗大餅」之傳聞
作者:馮應標2017-08-15
孫中山史料汗牛充棟,唐德剛教授無可能不懂得考證就說孫中山要「洗大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