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藹廷(陳言、陳靄庭)畢業於香港聖保羅書院,任職香港政府巡理府翻譯及書吏,後獲邀出任英文報紙主筆。1872年4月17日,陳藹廷創辦《香港華字日報》,推動中文報業邁向一個由華人自主的新時代。
70年代是香港風起雲湧的年代,也被稱為學生運動的「火紅年代」,香港當時處在一個什麼都有可能發生的十字路口。那麼問題是,托派有機會發展壯大嗎?答案是很有可能。
《英氣:阿咩正傳》一書所講的故事──另類香港現代史的主角阿咩,筆名石中英的楊向杰邀請嘉賓對談,還原當年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情況。今集邀請到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先生談談。
托派分子是最不喜歡被人罵的,但他們却有一個老毛病,就是罵人,罵反對他們的人是「官僚」。中國的托派分子罵中國共産黨是「官僚」,香港的托派分子更「青出於藍」,連學生也罵是「官僚」。
只要有服務熱忱及真正關愛之心,人民是會記着的。反之,若我們不是去建設,而是去破壞,恐怕現在留下的只是千古罵名。香港是我們成長生活之地,真正的本土都會想着如何建設香港。
輿論一旦流行,也成為推動改社會發展,乃至改革的力量,反過來,社會發展也修改及協調輿論,輿論及社會發展,與社群歷史記憶,三者實是互為影響,一起推動歷史發展。
香港收藏家協會成立30周年。為了慶祝這個大日子,協會將在中央圖書館展覽廳舉行會員藏品展覽,盛況可期。會員的藏品也很豐富和獨特,到時大家入場參觀便可得睹一二。
徐光啟的一生為家國鞠躬盡瘁。他引進西方科學、數學、天文、農業、軍事等,不愧譽為明末愛國科學家、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陳壽《三國志》中與關羽相關的核心要素有二:一是極其忠誠,比如他對劉備忠心耿耿;二是非常守信,比如他透過斬殺顏良來表達對曹操寬宏大量的感激之情。
婦聯會有屬於自己的組織架構和職能,是宋美齡獨自成立的服務社會的公益團體,黨產會是否應尊重歷史?還一個正義給婦聯會。
無論是古代或現代,管理不能只靠制度、利益、手段、武力……管領之難,在於修己,先能以身作則,才能以德服人。
簡又文是世界公認的太平天國史料專家,他著作等身,除了太平天國史之外,對廣東文物也很有研究。筆者在剛結束的大業藝術書店主辦「香港珍貴書籍及紙品展」上,得以看到簡又文的滿分大作。
《英氣》是了解香港歷史的入門書籍,讓大家知多些香港和國家之緊密相互關係。書中的主角經歷,猶如一位導賞員帶領大家回到過去的香港,見證時代的變遷,大家不宜錯過!
1925年夏,汪精衛的權力和聲望都抵達了頂峰。的確,由於他身處中國政治的中心舞台已經有20年之久,似乎並沒有人意識到,他領導實際政務的能力還未曾經過考驗。
好風水,除了求家財豐厚外,更希望旺丁旺財,但是有些地方的風水,也擺明不求大發財。
講座上,陳萬雄提出一個重要觀點,就是中華民族和文化的一體多元;嶺南文化也是一體多元的,不僅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雷州文化在大灣區和諧共處,今天到鶴山市龍口鎮,還可找到鮮卑人聚居的古村落。
《城市拾遺:探尋港九歷史遺跡》主要介紹非建築類別,也涉及少量歷史建築。
五、六十年代他們是怎樣參加《青年樂園》的? 當派報員、出版會考生物科天書有什麼難忘經歷?一起聽聽石中英、陳坤耀教授分享。
如今,陳教授第一本中文學術文集終於順利面世,完成陳教授生前心願。《陳明銶史學文存》收錄了陳教授撰於 1970 年代至 2010 年代的30多篇具代表性中文學術文章。
今天中東雖經百年大亂,一旦和平,中東的文化文明,特別是伊朗、阿拉伯應可再創輝煌。中國復興,也應跨過西方文明,與中東文明合作,吸納它們寶貴的傳統和文化遺產。
香港文物探知館即日起至10月6日展出的「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透過60套珍貴的山東文物,包括12套一級文物,讓公眾瞭解獨特且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此次文物係首次在香港展出,不容錯過。
年輕時的邱吉爾與母親Lady Randolph關係密切,她是他最大的支持者。但邱吉爾卻厭倦了在印度軍隊的生活,渴望轉到更有影響力的政治領域發展。
文學史如何分期眾說紛紜,要把唐代分成四份並不容易,到底唐朝的四個時期,指的都是哪些年呢?
誠如國史教育中心何漢權校長所言,一齣舞台劇,最難得的是集合專業演員、學校老師、大學、中學及小學生同台演一齣戲,而這也是國史教育中心歷史舞台劇的特色。
瑪麗一定會有成就,她也一定要承受寂寞,因為,這就是她的人生。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文創城市的條件是豐厚的,只要我們在國家和國際的發展中保持穩定和平衡的步伐,不好大喜功,不故步自封,不妄自菲薄,凡事適可而止,知所進退,讓香港發揮它靈活變通多元適應的文化韌性。
日佔時期香港「證出多門」,起居飲食都要證件。理論上,香港和平後應該有大量日佔證件保留下來,但實際上數量不是想像的多。
被稱為寨城公園地膽、80高齡的李敏昇,幾十年來自發蒐集寨城滄桑歷史,亦經常義務在公園向遊客解畫,樂此不疲。「敏叔帶你遊寨城」,令遊客對中國近代史加深認知。寨城本身已是一個好宣示項目,何必本末倒置呢!
萬宜灣、沙咀村出版了搬村50周年特刊,詳細介紹了鄉村歷史,以及因為政府興建萬宜水庫而搬村到西貢墟的經過,以及當中出現的小插曲。
「站見」鐵路展特別紀錄了香港鐵路的歷史及「鐵路人」的故事,透過多元化的體驗,讓香港新聞聯理事會成員在參觀過程中,重溫每個難忘的鐵路時刻,同時了解香港鐵路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