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上海民族樂團獨特的民樂之聲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12
新世紀以來第四度訪港的上海民族樂團,在即將到來的8月,將由代表上海民樂發展新力量的湯沐海擔任指揮,為香港的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民樂體驗。
「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領略齊魯文化獨特魅力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12
香港文物探知館即日起至10月6日展出的「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透過60套珍貴的山東文物,包括12套一級文物,讓公眾瞭解獨特且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此次文物係首次在香港展出,不容錯過。
夏漢雄體育會100周年慶典暨夏國璋龍獅發展基金慈善晚宴 弘揚中華國粹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09
隨着夏漢雄體育會100周年慶典暨夏國璋龍獅發展基金慈善晚宴的圓滿落幕,一個新的征程已經開啟。體育會將繼續秉承弘揚中華國粹、傳承非遺文化的初心和使命,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英格蘭室樂團與本港小提琴家陳倬朗 在不理想聲效場地演出
作者:傅瑰琦2024-07-03
樂團在第一樂章中,乾無可乾的音色,大概是筆者幾十年來,首次在所謂的「音樂廳」中遇見。大概與一個完全吸音,留待工程師們在後期加工時才慢慢修飾的錄音室沒甚分別。
曲終人未散
作者:周光蓁2024-07-02
事實上,葉惠康投入兒童音樂教育的同時,幾乎從未間斷創作及編寫各類曲目,上世紀80、90年代曾多次指揮香港中樂團首演《中西共匯》序曲等新作品。
訪問劇壇大佬陳健彬:做行政的,便是要當一個火車頭!
作者:李偉民2024-06-28
KB在職時,話劇團多搞作:推出大、中、小規模的話劇,除了傳統戲、創新的、黑盒劇場的、年輕人的,通通俱備,更安排香港舞台作品往外地演出。
區建公書法
作者:鄭明仁2024-06-27
區建公少年即從宿儒盧湘父,修習經史詞章之學。1906年畢業於新會師範學堂,1912年於澳門創立德華學校,1927年於香港設建邦學校。課餘精研書法,篆隸真草皆擅長,譽滿書壇。
故宮見石鼓
作者:靳杰強2024-06-24
石鼓的篆文介乎鐘鼎文和小篆之間,它結體匀稱自然,線條圓轉而疏密有致,一向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臨摹它的人也多以圓轉和工整為依歸。
莫奈的吉維尼花園
作者:黃珍妮2024-06-21
自從莫奈死了之後,已沒有後人管理其花園。現在的信託基金會,很懂得向遊客們推銷這間莫奈的住宅和花園,已成為旅遊勝地。
為惜別配樂
作者:周光蓁2024-06-18
本港紙本期刊近年經營非常困難,主要是疫情期間音樂會停擺,廣告收入來源斷裂。復常後亦不見起色,壯士斷臂之余,7月起轉為網上社交媒體。
M+專題展覽周六開幕 表彰香港平面設計之父石漢瑞
作者:編輯精選2024-06-14
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將於6月15日(星期六)起,舉行香港平面設計之父石漢瑞的個人展覽「石漢瑞:化圖為語」,展示他由1960年代至今最重要、最廣為人知的設計。
名家沈平左筆新貌
作者:益行2024-06-12
沈平的左筆新風又一次飛躍,更為活潑風趣,顯示出佻皮又生動的香港景色!
世界級的音樂與氣候
作者:周光蓁2024-06-11
壓軸是一首全新的大提琴協奏曲,1967年出生的芬蘭作曲家Kirmo Lintinen將此曲獻給李垂誼。四個樂章描述未來的四季,其中第三樂章是華彩樂段,左、右手撥弦效果超卓。
難寫得好的楷書
作者:楊興安2024-06-07
幾年前和愛好書法的好友參觀書展,朋友說:要看作品有沒有功力,最好看作者署名。原來說的真不錯,許多作品無論是真、草、篆、隸,或行書,書法寫得很好,但署名卻很失禮。
粵劇名伶林穎施,用行動傳承藝術經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07
「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是繼崑曲後第二個被列為世界級非遺項目的中國戲種。九聲六調、梆黃唱腔,絲絲粵韻早已滲透進我所在的這方水土,成為一代代嶺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林穎施
新水墨藝術家──李植強
作者:益行2024-06-04
李植強的作品具有水墨脈絡纹理的皴法、石分三面的立體、章法主次的布局、墨色對比的和諧,能見於知所取,並且見於知所捨!
救場遇上多啦A夢
作者:周光蓁2024-06-04
《黃水謠》安排深圳交響樂團合唱團單獨演出,一顯功架。《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推上高潮,甚於維港半空。
微光可穿透裂縫
作者:劉銳紹2024-06-03
這正是一種理念的堅持,也是對心中價值的犧牲。香港人呀,「萬物有裂縫,正合光穿透!」感心的奉獻,也是眼前的熱能!
靳埭強的藝術追求 延續新水墨不了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8
1979年,內地改革開放,本港設計界彷彿打開了國內一扇門,各種交流活動紛至沓來。那年靳埭強到廣州美術學院講學,見過關山月、黎雄才,那裏的領導說話也比較開放,讓他覺得有點意外。
中國戲曲薈萃香江:經典席捲而來 百花齊放
作者:編輯精選2024-05-27
中國戲曲素來是文化藝術宮殿,歷史悠久且內容種類豐富,演出程式具鮮明象徵,開門、上馬、坐橋、划船皆有固法可依;唱腔、曲詞與音樂呈現絢麗多彩的藝術及情感特徵,凝聚的是中華傳統美學精華,亦展現中華民族風範。
從裁縫匠到設計大師──靳埭強的藝術人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4
靳埭強在「靳埭強⼼路‧足跡展」開幕式上致辭,謙稱自己是個「失學的人」,其實,自1957年輟學來港,他無時無刻不在學習。
來自冰島和暖的《哥德堡變奏曲》
作者:編輯精選2024-05-24
冰島鋼琴家奧拉夫遜6月即將在港演出巴赫《哥德堡變奏曲》。與知性及冷峻的外表相反,奧拉夫遜是位有主見而不固執,尊重樂曲框架但尋求彈性,講求音色精準但溫暖甜美,能自控但有感情的巴赫詮釋者。
世界的「中國白」:白納萬象,瓷語無界
作者:編輯精選2024-05-23
「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是中法文化論壇系列活動的一個重要專案,也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成功範例。2023年10月14日,第三屆大獎賽終評揭曉,15位中外藝術家獲獎。
陳智思:年輕人在港從事文化藝術大有可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2
「今時今日更需要了解不同範疇的行業資訊,什麼都要懂一點,從而將不同界別聯繫到一起。今日不是說人有我有就可以,而是要多元化、多創意,眼界要開闊,思維要打開,才能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陳智思
香港城市室樂團集馬戲團演出元素的《鯊鯊音樂劇》首演
作者:傅瑰琦2024-05-22
整體而言,這部作品相當成功,但個人意見,在音樂廳的環境裏,現場收音、混音、重播的技術,必須重新審視。
「藍籌」民辦樂團五十慶
作者:周光蓁2024-05-21
從場刊得悉,樂樂國樂團近年向多方面發展,例如為電影《悟空傳》配樂,為香港、中山等地弱勢社群提供音樂活動,到絲路城市巡演等,此外先後組建3個附屬樂團。
吳門畫派始祖──沈周
作者:益行2024-05-17
沈周的《臥遊圖》冊中,筆者最愛讀其畫上的詩句:「滿池綸竿處處緣,百人同業不同船。 江風江水無憑準,相並相開總偶然。」珍惜相逢之緣的思維,人際關係中常以此深思。
理工大學管弦樂團與著名管樂演奏家 聽眾的音樂會禮儀文化為人詬病
作者:傅瑰琦2024-05-14
第一樂章開頭部分的低音旋律,李俊樂用的是一部跟普通口琴大小尺寸的樂器,而不是平日所見的笨重低音口琴。根據及後他的解析,這原來是演奏者親手改裝的低音口琴。
布魯克納200歲在香江
作者:周光蓁2024-05-14
布魯克納誕辰200周年全球誌慶,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沒有相關演出將會很失禮,猶幸香港聖樂團即將上演一場紀念音樂會,《安魂曲》也是作曲家首次創作包括樂隊的一首早期作品。
敢創才能闖
作者:劉銳紹2024-05-13
時空交錯了,意念飄移了;真實向虛渺轉化,迷離向現實投懷;歷史中的人或事已成過去,但又在浩瀚無涯的意象雲環中巧遇和重生。劉、陶二君的作品捉摸不定,卻抓到很多思維和心寧上的堅實。這就是敢創新,才能闖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