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鑑藏留佳話,至樂藝展尋──至樂樓主人的鑑與藏
作者:馮珍今2023-02-18
一般的書畫展覽,多聚焦於介紹作品的筆墨意趣,而「至樂樓主人的鑑與藏」展覽,比較別出心裁,展出至樂樓30套藏品,藉以「細說收藏家何耀光的收藏軼事,並分享其書畫鑑藏心得」。
出藍寶色浮的元青花瓷──元青花幽藍神釆 發色濃艷令人神往
作者:李大齊2023-02-15
蒙古人作為馬背上的民族,驍勇善戰善騎射,「拐子馬」令人聞風喪膽。蒙古族人平時逐水草而居,天生豁達,豪邁爽朗的性格,這種民族性格特徵也反映到瓷器製作上。
書法是華夏文化傳承的重器
作者:鄧兆鴻2023-02-13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書法是一種修養,以線條的起伏、潤燥、粗幼、曲直、斷續以傳遞個人的情感、思緒。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我國胡琴(二胡)歷史演變和音樂特色
作者:李大齊2023-02-06
歷史上,二胡是一個被人忽略的樂器,地位低微。近百年來經過好多有心人的努力,其地位才得以提升。這些努力我們都應該肯定。希望不久將來,二胡作為民族樂器重要一員,更加發揚光大!
快雪時晴 赴大美的約會──1600多年前的書聖短訊,約我們在博物館相見?
作者:陳嵐2023-02-04
我們是該放下對書法的敬畏,不妨把《快雪時晴帖》看成是王羲之邀約我們一起去看雪的一條簡訊,一起「躺平」。這樣的話,是不是會多一些年輕人、門外漢會願意走入這些展覽去欣賞呢?
香港小交響樂團新任音樂總監 德國指揮柏鵬(Poppen)4月履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2-03
香港小交響樂團公布德國指揮柏鵬(Christoph Poppen)自新樂季起出任樂團音樂總監,同時公布本地指揮葉詠媛出任樂團副指揮,本地藝術家何博欣續任駐團藝術家。
香港視覺藝術教育節 展現孩子多元文化活力
作者:卓王詠詩2023-01-31
香港視覺藝術教育節2022於2023年1月27日至2月3日期間在香港大會堂低座一樓展覽廳舉行,展出來自國際及本地中小幼學生的視覺藝術作品。走進這個展覽,你會為本地學生的創造力而感到驕傲。
古董瓷器收藏家成長的心路歷程
作者:李大齊2023-01-31
收藏古董瓷器需要投入的資金可大可小。跟中小學生都可以參與的集郵不同,尤其是中國官窯瓷器所需的投資金額相當大,作為新手,我們應該怎麼入門呢?
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
作者:賴慶芳2023-01-28
「眾裡尋她」一展覽不但令人驚喜,更讓人對中國古代女子的生活有更深入認識。
舞蝶迷香徑  翩翩逐晩風──宋徽宗的藝術成就和汝官窯瓷器
作者:李大齊2023-01-23
宋徽宗藝術成就非常高,真天下一人矣!只可惜笙歌玩樂,荒廢朝政,任用奸人以至民不聊生,戰敗被俘受盡凌辱,否則他的歷史地位會更加高,更正面!
衍通中西藝參化,庸德雅傳氣韻新──「困乏多情‧香江藝緣:丁衍庸的中西藝術」展覽
作者:馮珍今2023-01-20
港大美術館正展出丁衍庸(1902-1978)的作品,藉以紀念其誕辰120周年。此次展覽,不單只展現了丁衍庸在藝術創作上的獨特成就,亦突顯了他在藝術教育方面的貢獻。
空餘關隴恨,因此代相思──中國琵琶的歷史流變和凄美故事
作者:李大齊2023-01-17
我們都對昭君出塞,馬背上手彈琵琶的故事十分熟悉。原來,琵琶正是外來傳入的,已有約2000年歷史。當中有什麼特色?琵琶哪十大名曲入門必聽?
告別香港流行曲及新音樂之父
作者:周光蓁2023-01-17
繼獲譽為「香港流行曲之父」的顧嘉煇以92歲高齡辭世,後,沒想到另一位殿堂級音樂大師亦駕鶴西去。被尊稱為「香港新音樂之父」的林樂培上周三安詳辭世,享壽96歲。
城大般哥展覽館 新展出逾百件「波羅的海黃金」琥珀珍品
作者:編輯精選2023-01-14
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推出最新展覽《琥珀:波羅的海黃金》,展覽分為6個部分,述說琥珀在過去3000年的關鍵時刻。
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中華古琴的雅韻和弘揚
作者:李大齊2023-01-10
古琴一直被視為「四藝之首」,當中的設計蘊含深意、中國的宇宙觀,琴音清靜、典雅、含蓄,令人回味。但也因為節奏較慢、譜法難認,令古琴技藝難以傳承下去。
從曾灶財談起 優美書法格調各異
作者:楊興安2023-01-07
藝術品帶來的感受,許多時候真是難以言喻。曾氏書法固有個人風格,但何能談得上絲毫藝術意境?
惠風梨園粵樂奏,文辭劇韻妙曲傳──專訪資深音樂領導麥惠文先生
作者:馮珍今2023-01-06
麥惠文老師自小入行,從事粤劇音樂工作超過半世紀,「經驗是靠累積的,以前拍和要靠悟性,我很幸運,可以追隨名師學習小提琴,又跟到曲壇的師傅在歌壇工作,有時甚至得到歌伶的指點。」
Victoria林睿玥:一幅畫的完成
作者:張灼祥2023-01-05
「只要你肯努力,肯去嘗試,你總會在現實中找到你的夢想,會是夢想成真的。」今年才十多歲的Victoria,已參加好幾屆繪畫比賽,她剛獲得「2022年最具潛質藝術家年奬」。
喜馬拉雅山奇緣
作者:張樹槐2023-01-03
中大文物館正展出「山川巨構」山水畫選,在館藏之中,竟有一幅出自嶺南畫派創派大師高劍父之手、題為《喜馬拉雅山》的水墨寫生作品,筆者兩次跑喜馬拉雅山經歷,或可作一參考。
中國文字的雛型
作者:鄧兆鴻2023-01-03
專家多認為良渚符文或許是商代甲骨文的先驅,是中國文字的雛型,它們有什麼特色呢?
古董收藏家的緣和份
作者:李大齊2023-01-01
古董不是我們找回來的,他們是來找你的,因為只有你才明白他們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才會珍惜。這就是古董的靈性,它們知道我理解和明白它,所以希望到我家找個好歸宿!
草間彌生與皇帝的新衣
作者:楊興安2022-12-31
草間彌生被稱為日本現存的經典藝術家,也被美國藝術網站My Morden Met選為「21世紀十大前衛藝術家」。最近,她的個人作品回顧展在香港舉行,但筆者認為,她的作品只不過是皇帝的新衣。
巧剜明月染春水──論古董瓷器的審美及欣賞準則
作者:李大齊2022-12-25
筆者認為欣賞美物,是需要學習和有準則的。當我們對古董瓷器有較多認識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判斷什麼是美麗的作品。作為一個古董瓷器收藏愛好者,就讓我為大家分析探討這個問題!
宗教與藝術相遇──俊美、自我與同性戀
作者:施林海2022-12-24
普世價值本就衍生自西方宗教,兩者乃一體之兩面,而前者能否超越後者的影響或羈絆,在理論和現實上,看來都困難重重。從西方聖人畫像的演變中,就反映出如此面相,不過幸好還屬正面,乃普世價值的正面案例。
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間品自奇──清雍正粉彩瓷的風格特色
作者:李大齊2022-12-19
雍正粉彩瓷器開一代彩瓷特色, 型製輕巧, 紋飾細致, 釉彩淡雅,有好強的中國書畫特色,令人賞心悅目!
世有良琴鳴幽壑,璋德玉韻出絲絃──專訪唐世璋先生
作者:馮珍今2022-12-16
「我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古琴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位率真琴家的真情告白,正正反映了他對中國文化和古琴的熱忱,他對古琴所做的工作,在中國本土也可說是鳳毛麟角。
志蓮淨苑和譚盾音樂
作者:郭一鳴2022-12-16
如果說張藝謀的《印象.西湖》、《印象.麗江》是雅俗共賞的大製作,那麼譚盾的《志蓮淨苑.視聽界》就是一部講好香港故事的藝術精品。
翠繞南山同一色 綠園滄海綠無邊──淺談清初琺琅彩及雍正琺琅彩瓷器的風格特色
作者:李大齊2022-12-14
琺琅彩初發揚於康熙,成熟於雍正,燦爛於乾隆,各代的作品各有千秋。
香港首位「文化推廣大使」
作者:周光蓁2022-12-13
譚盾博士是少數為香港回歸而譜寫樂章的作曲家,他於上周四正式成為新一任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出生於湖南長沙的他卻有着與香港數十載深厚的淵源,他自身對香港文化發展的也有美好的願景。
關西探藝之旅
作者:陳嵐2022-12-10
筆者建議以大阪為起點,探索附近三個在建築和藝術上都有相當話題的美術館,來一次三天的文青之旅,讓疫情後的旅途多一些心靈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