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節目《世說論語》中,主持陳復生女士邀請何文匯教授分享念《論語》的心得。他說,《論語》是談「仁」的書,仁指愛人的心,那是我們獨有而與生俱來的。
人生路上,沒有高低、沒有輸贏,只有精彩與不精彩。 學會接受平凡、尊敬平凡,將每個平凡變為不凡。
人生的真正富足,不在物質享受,而在於精神的豐盛。 內心的清靜安寧,才是生命最珍貴的境界。
校長透過個人品格、性向及行為方式可以有效建立信任與尊重的校園文化,這是建立教職員的「人力資本」的重要根基。而不斷積極推動同工持續發展時,教師在實踐中的知識必然增加,學校的智慧資本也相應地逐漸累積。
東華三院支持學生在學業、才藝和品德上的全面發展,提供多元化學習活動及交流機會,學生從學校學習,延伸到服務社區、認識國家、探索世界。每年亦頒發多項獎學金鼓勵學生在國內及海外深造,望學生他日成材回報社會。
東華屬校通過提升教師團隊專業能量,設計新穎具探究性的課程,啓發學生潛能及推動自主學習。中小學乃至幼稚園均與家長同行,提供學術及情意發展支援,全方位照顧學生成長需要。
東華三院自1870年起與教育同行,提倡全人教育,由小學到中學設有連貫的德育課程,讓學生學習到東華三院「回饋社會,豐盛人生」的核心價值,成為對社會有承擔的人。
東華三院作為全港主要辦學團體之一,董事局透過教育科支援屬校發展,推動全人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為他們提供有意義的經歷,讓學生透過自身體驗去學習正面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塑造整全人格。
人間風雨,紅塵滾滾。玉中豈會無紋,天上豈會無雲。願人生如玉,歷劫不衰,澄澈明淨。
願文化如潔淨的一場白雪,清洗香港人「有錢就大哂」及「我鍾意呀,吹咩」的兩大陋習;把香港提升為有品德的國際文化大都會,不僅是我們的光榮,也為中華民族在追尋「非物質成就」的使命上,作出貢獻。
鄭永年認為,任何一座城市硬基建的高峰總會過去,要想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明珠,就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精神層面的指導。換言之,就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軟實力,即一個城市的精神與品格。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支撐國家的三個樑柱,不但缺一不可,而且是骨牌反應,一個倒,連帶倒。與其抱人大腿、看人臉色,不如爭氣,努力去贏得別人尊敬。
每個孩子未來在社會上的接觸、學習能力、讀書方法可能各不相同,但身為父母,我們用愛教育孩子,讓孩子有自信、熱愛生命、有好奇心,無論孩子在哪個成長階段這些都是不會改變的。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的大熔爐,以其國際化環境和多元化背景成為世界矚目的東方之珠。創立於2016年的奧恩,是本港首間引用《聖經》九個「聖靈果子」特質,培育幼兒道德價值觀的學校。
能夠預早在學生成長時期,多播放正向教育的種子,或進行有計劃的品德教育去塑造學生的品格,會有助有關國家或地區政府去管治,同時也可減少國家或地方青少年犯罪率和社會動亂的發生。
人的一生,就是面臨一個又一個的選擇,包括選擇朋友。交朋友,只是彼此間選擇友好,而不是選擇某個依靠。朋友間相互支持沒有錯,但不能把朋友當成某種精神支柱。人間的緣,聚聚散散,能一直走下去的少之又少。
蒙特梭利強調啟導師不單具備優良的教育技術與觀念知識,而更需要擁有的是謙遜自覺及自省。
品格發展的過程需要被栽培者、學校和社會整體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作為教育者,我們更應責無旁貸,而家長的參與也屬必然!
AI衝擊,各國人才培育反而開始強調起品德。但當我們的教育不再注重公民道德、生活倫理,台灣在世界地圖上消失是指日可待的了。
眼見社會以至世界都充滿荒謬偽善的事例,不禁要問,這些欠缺道德品格,甚至以暴力及謊言去遮掩自己謬誤行為的人,他們為何變得如此?
上世紀長輩辛勤是為了生存,20年前工作是為了消費,但下世紀我們是為了地球的壽命而努力。我們以為無聊的事情或許別具深意:人類的知識可以毁滅數百個地球了,走那麽快幹嘛?
老一輩們生於憂患,長於憂患,從未有過怨言。他們樂天知命,敬物惜緣,以無愧之心,俯仰於天地之間。
菜根香這三個字,不知不覺地就深深的銘刻在我的腦海中。
現實是各地社會普遍嚴重撕裂,教育的政治化,並不一定是因為政府。假如把品格教育處處拉進政治的框架,就無法有真正的品格教育。
政權效法大自然營造一個營生環境,讓萬民可以在其中生活繁衍,整個就是「厚德載物」的真正概念。
激情是社會和國家進步的原動力,但香港年輕人的激情缺欠視野和基本規範的理念,淪為互相罵戰,甚至動亂,影響國際形象。
香港的教育以傳授學課知識為主,老師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教學上。學校與機構合辦服務學習活動,是一個培育學生品格美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