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印發大量的貨幣會引起嚴重的通貨膨脹。但是印發貨幣與物價增加的關係是複雜的,這與經濟學的變量有關。
中國的內需增長與西方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西方的內需很依賴信貸膨脹,人民要靠借錢來消費,最終導致債務危機,令經濟發展沒法持續。
全球自由貿易體系正全面裂解,在美國杯葛下,WTO解決各國爭端的機制失靈、部長級會議破局……,對台灣將非常不利。
一個顯著的問題就是,精準扶貧能否實現原來所設想的基本社會正義呢?從這些年的經驗來看,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些地方這些問題甚為嚴重。
今天政府可掌握所有市民活動的大數據,稅種和稅率都可以不用粗糙的一刀切,而作更合理和細緻的劃分和抽取,並作跨地域的全球抽稅。
中國會繼續推進經濟結構改革,平衡經濟發展,將經濟由固定投資主導轉型成消費主導。
與過去的苦日子比,人會感到快樂;但與別人的好日子比,則只會令自己更加痛苦。
在目前香港政治形勢底下,怎樣能有效率地在本地框架內走一轉呢?
金融危機將從美國開始,殃及全球,已經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何時發生的問題。
香港人必須明白,中共是怎樣看待自己手上的權力的。
中國教育的經費在近年來繼續增加。經濟學教育的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要學習愉快,需要個人主義的激揚,更希望學有所用,有志能伸,安身立命,才會快樂。2020年中國小康之局,就是快樂良方。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回歸是指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意即中國只是有一段時間因為種種原因散失了主權,但這個主權從未斷絕,一直存在。
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以來,主張美國優先,為國民利益服務,並將國家在國際上孤立。特朗普的政策,預示着美國在國際秩序的急劇變化。
發展海外業務最關鍵的一點:要真正業務全球化,第一件事是擺脫本地業務的管理方法和習慣。
中國要成為以德行仁的王者領導世界,其實只有改行普世主義一途。
全球情勢快速變動,中美角力的決勝點,不會是誰最能處理眼前的挑戰,而是誰最能駕馭新科技的風險與機會,創造優勢。
如果可以像開放改革初期實事求昰看中國自己、香港與世界千百年的人文全景,說不定可以在最高層次校正座標方位、輕輕撥亂反正,借助中港大同大異的互用互補取得共識共贏,世界也可能蒙其利。
文革涉及的諸多元素是現代社會普遍面對的問題。從盡可能超越性的視野講授文革課,是我始終追求的目標。
告別十九世紀以來的西方主導,看待中國帶頭的「東化」趨勢,不用太無奈,這或許是全球治理機制的轉機。
當中國有重大變革,彥山先生獨到的第三只眼可以繼續為我們撥開雲霧,洞悉局勢。
民族情緒或有助一時的政治氛圍,但是對經濟發展未必有什麼助益,甚至不無負面後果。尤其是中國目下經濟結構,與世界各主要國家息息相關。
蘇聯的計劃經濟,因為只靠人手技能,忽略創新,結果蘇聯的經濟被其他創新國家超越,最終解體。解體後,部分前蘇聯的衛星國,依舊用計劃經濟作國家經濟政策。
近年中國經濟遇到下行壓力,但有些人認為中國經濟會崩潰,政府亦會倒台,這是天方夜譚。
今年度中國的三大跨國發展:一帶一路、金磚五國峰會、六大國際組織會談,在顯示,中國逐漸掌握國際領導局勢的話語權。
中美兩個文化並不完善,本身問題不容忽視、也引起彼此和其他國家的疑忌。
中國從一個引進外資的國家變成一個對外投資的國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象徵。
實際上排名、評比、選冠,都是2000多年前希腊通過競技比賽最先創造出來的。
三居其一這局面,我看到2049年,共和國建國100年之前,必將打破。
因為各種原因,美國一直沒有把中共當作如蘇共一般不可接受的政治力量。日本投降後,美國更派出超重量級的領導人馬歇爾來華調停國共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