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多年來世界的距離愈來愈小,各國領袖並無有效方案去應付國內因全球一體化引起的民粹極端主張,捉襟見肘面對窘境頭痛不已,對如何取得民粹與普世價值之間的合理平衡,又要保住執政權,費煞思量。

近年電子商貿大大改善零售經營模式,銷售渠道變得多元化,地域限制減少,為中小微企以至初創企業帶來無限商機。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廣泛應用,亦為營銷帶來變革。

每當馬雲碰到困難的時候,他就會想:「我跟別人不一樣,我能把這件事做好。」

隨着內地金融業發展愈趨蓬勃,香港的證券市場更顯得是中國的「主場」。中港金融業未來將會是如何互聯互通?粵港澳灣區將會如何實行金融科技一體化?

矛盾的是,隨着世界變得更加透明,算法驅動的世界也將變得愈來愈神秘。新世界和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有什麼區別?我們將如何生活在其中?我們將如何管理人工智能、改進人工智能,或者至少防止人工智能造成傷害?

我們進行融資工作,小米的雷軍投資了1億美元給我們。雖然表面風光,但融資過程中確實遇上了不少波折。

譚家齊博士認為面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環境,再加上人工智能對未來教學的介入。新生代的史學家不能繼續抱殘守缺,必須要學習傳統史學以外的數理應用知識。

各種宗教和技術也經常導致人的異化,但從沒有一種東西能像互聯網那樣促成事物和人的劇烈異化。道理很簡單,因為互聯網是最適合人的本性的一種技術。

展望數碼醫療的未來發展,筆者認為數據共享是重要亮點。

趙教授勸勉其他大學的學生切勿妄自菲薄,要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也要珍惜讀大學的機會,千萬不要因大學的排名較低而放棄學業。

回想15年前,梁穎宇第一次出席中國醫療器材展覽會, 目睹九成參展商都是互相抄襲。

「夢想要長,但計劃要短」。你畢業時的生涯規劃是什麼?如今是什麼?

Uber必須盡快向投資者提供合理的回報,怎有條件向消費者讓利?

互聯網或許使得他們陷入「黑暗」,而對普通人來說,互聯網則有可能通向「光明」。

畢竟香港給人的印象就是金融商業大都會!可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科研早已無界限,也乘上了全球化這艘巨輪了。倡議 STEM 的其中一個目標正好是針對這個傾斜的現況,期望通過數理科技研習而誘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創意,並為未來開創新的商業天地。

為何樂視的發展如此迅猛?將為整個行業生態和消費市場帶來怎樣的轉變?樂視亞太區CEO莫翠天指出:「因為我們是用互聯網思維去經營,我們眼中沒有客戶、沒有消費者,只有用戶。」

騰訊主要創辦人馬化騰:「有時候,其實你什麼都沒有做錯,錯就錯在你太老。我們最早看到 Snapchat,外國13到18歲小孩在用,我們的高管裝了之後覺得好傻好無聊,看不到價值,只投了一點,後來漲得很快……」

這兩年的過程中,如果哪一家公司沒有轉型成功,基本上就出局,即使強大如微軟也不能倖免……這個變化是觸目驚心的,無論是多大的巨人都有可能隨時倒下,倒下之後你一摸它,體溫還是熱的。所以再大的巨人前面的路都是如履薄冰,非常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