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自殺

如何在幼稚園推行正向和精神健康教育?
作者:黎淑儀2024-12-02
由於幼兒正值發展情緒表達的初期階段,除了關注他們身心靈的動態外,幼兒在此階段的一大特點,是他們較難明顯表達自己的情緒,因而也更難察覺和檢視他們的情緒狀況及背後的問題。
頌揚殘奧防自殺
作者:劉銳紹2024-09-16
我寧願看這些殘奧運動員教人心弦震動的生命力,比奧運健兒來港表演花式好看得多。前者令我感到人的潛力、意志和鬥志何等重要,必須發掘,發揮和發揚。
為學生打造精神健康友善的校園環境
作者:李建文2024-06-06
雖然現時公營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但仍有一定的限制。筆者建議加強及進一步完善三層應急機制,為學校引入私營資源,並以學券的形式資助學生使用私營服務。
深入解讀學童的壓力
作者:彭智華2024-01-05
絕大多數學童都是開心愉快地學習及生活,但有學童因家庭背景或經濟條件,或個人心理素質問題而產生心理困擾,值得所有人士及早關注他們的問題。
把仁、孝和團結注入價值觀教育
作者:鄧家豪2023-12-22
今次當局建議把仁、孝和團結注入價值觀教育的架構,正好應對3個社會愈發嚴重的問題。現代人精神健康每況愈下,傳統中國文化突破時空限制,為現代社會病提供一帖又一帖良藥。
向現實出發 改變傳統教育制度
作者:列家誠2023-12-07
如果大學招生時也考慮學生在學術之外的表現,如果僱主考慮應招學生在成績以外,適應世界的能力有多大,加上政府推動這一切,學生的心理問題會否更容易解決?
孩子在怎樣的環境長大才會安全快樂?
作者:鄧兆鴻2023-12-05
家長對孩子有要求,無可厚非,但先決條件是有適當的教導,教導孩子不是一遍兩遍,而是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覆,到孩子完全掌握,家長才能作出要求。現今世代已這樣困苦,就讓孩子們快樂地成長吧。
保護兒童 各方有責
作者:李建文2023-11-30
近年學童自殺和虐待兒童個案數目增加,反映社會保護兒童的制度響起警號。我們作為兒童的守護者,要時刻保持敏感度,覺察和關心身心有異樣的兒童,主動為他們尋求資源協助,讓他們在困境中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
中學應開設快樂學會
作者:梁振威2023-10-31
快樂,是哲學的重要課題,強調思辨。在中學開設快樂學會,有助發展同學的自主思維能力。
為何歌德不自殺?──寫作療癒及當今困境
作者:施林海2023-10-31
我們的認知很容易遵循主觀感受而非客觀事實,從而導致認知偏誤。而文字書寫則具備轉化主觀感性至客觀理性的力量,因其並非心念之呈現,而是心念之整理,是思想重整和心態反省的重要過程。
DSE成績真的不重要嗎?
作者:施永青2023-07-26
傳媒一方面說香港考試成績不「重要」,卻把放榜成績放在報紙的頭版來報道。
櫻花的情緒
作者:項明生2023-04-08
飛花落葉的無常感,決定了日本人的思維方式。他們相信感覺,不相信邏輯。
從生死教育到善亮人生
作者:周慧儀2022-05-31
人的壽數有限,要珍惜生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努力從容面對和處理各種未完的心願,學習在不斷超越中取得平安和喜樂,逝者安詳、生者安寧。在有限的人生路上,一齊喜悅地活出無限的信心、希望和愛吧!
關注疫情下孩子們的精神健康
作者:陳晴2022-05-12
兒童和青年的健康成長關係着社會的未來,我們呼籲社會各界關注他們的精神健康和社交及情緒需要。「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一句簡單的問候,一雙溫暖的援手,最終也能帶來巨大的改變,帶來積極結果。
新增陽性個案續向下 援港中醫專家參與治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29
伴隨確診個案下滑至8000宗以下,中科院院士仝小林率領中央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抵港,為年長新冠病患調理身體。另外,港大「防止自殺早期預警系統」本月23日響起警號,呼籲市民主動關心身邊人,尤其是長者。
父母關係破裂與孩子的無力感
作者:鄒秉恩2021-11-04
在家庭關係中,父母的婚姻關係永遠優先於親子關係。婚姻關係經營得好,親子關係也會較好;就算無法經營得好,也要懂得「自己的問題自己處理,讓孩子做回他們自己就好」的道理。
別低估你的生命力 小花在縫隙中也能燦爛綻放
作者:洪 蘭2020-12-26
從裂縫中綻放的小花、危險時拚命一搏的老鼠,自然界中動植物面臨困境時所展現的生命力,或許正是人們面對逆境時,最好的提醒。
真正的女強人
作者:釋證嚴2020-09-07
人生常常有求不得、不順心的困難,但是,我們是不是就這樣一再地被困難擊倒呢?
困獸鬥
作者:鍾伯光2020-08-23
長時間逗留在家中的情況下,由於空間不足和運動配套的不便,在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和壓力的同時,亦難以做到正常參與運動的效果。
親子連心,謹慎自我保護身體
作者:釋證嚴2020-02-10
為人子女在行事前實應深思熟慮,身體的傷害,幸運的話可以在一段時間後康復,但是也有人因此造成終身遺憾。不論結果如何,傷在子女身,無不痛在父母心。
終結自殺
作者:洪 蘭2019-10-19
為什麼大學生想自殺?其實生命教育不應當弄成課程來上,它應當是實作的體驗,讓學生從生活中去體驗生命的價值。
死亡不可以take two!從香港老師、學生自殺現象說起
作者:邱國光2019-10-09
學校,對教師而言是一莊嚴的場所,在學生面前,教師往往要表現得體、成熟、端莊。在學生面前自殺、跳樓絕不是一件莊嚴的事情,自殺者仍要走上這條不歸路,自然是以為人生並沒有出路,死亡變成唯一選擇。
兩位傑出華裔的憂鬱症導致自殺的故事
作者:王安妮2019-05-29
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書成後,日本的右翼勢力對她進行報復和騷擾,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因此也患上了憂鬱症。最後不堪精神壓力,在加州一處荒郊野外,在自己的車內用手槍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鄭潔明:沒有道別的再見
作者:張灼祥2019-01-24
Kit把心路歷程書寫下來。回想起來,她老是覺得自己太疏忽,做得不夠好。寫下自己的痛苦經歷(至親自殺,那打擊可大),是最好的療傷方法。
無限潛能推青少年關愛計劃 預防學童自殺 提升自助能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27
鑑於香港人壓力指數不斷上升,青少年自殺個案日趨嚴重,無限潛能推出青少年關愛計劃,讓學生、家長及老師認識自助技巧的運用以達致預防功效,讓學童健康成長。
捐WHO百萬美元 不如加強自殺防治
作者:洪 蘭2018-06-22
政府或許可以用捐贈給世界衛生組織的一百萬美元來改善國內的自殺防範設施,用我們自己的納稅錢來幫助我們自己的國民。
培育健康心靈,增加正能量──佛教醫學與全人健康
作者:佛門網2018-06-21
「全人健康」的目標與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普度眾生的本懷是一致的,而佛教徒修行的前提是發「菩提心」,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行六度四攝,有助培育社會健康。
悼Bourdain
作者:黃珍妮2018-06-16
借Bourdain的幾句名言用來悼念他:「旅遊會改變你,正如你在生命旅程中總難免留下痕跡,不論如何小,旅遊也一樣,總會有痕跡,可能在心中,也可能在身上,可能是美麗的,但大部分隱隱作痛。」
苦集滅道與生活感悟
作者:李焯芬2018-04-27
世間許多苦惱都在一念之間,退一步海闊天空;佛家也鼓勵人積極向善、創造好因好緣,離苦得樂。
麥樂倫中5槍亡 洋警官「陰魂不散」
作者:鄭明仁2018-04-12
事隔30多年,本來已沒有多少人記得麥樂倫這宗案件,但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最近出版了Nigel Collett的新書,案件熱議再度在洋人圈子掀起,可說是「陰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