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甲午戰爭

中國工業革命,為何這麼晚才出現?
作者:雷鼎鳴2024-09-19
筆者曾多次說過,生產力的進步,除了倚靠科學及知識的利用外,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勞動力的分工是否細緻。分工愈細,勞動力愈能專注做事,也愈能找出更有效率的生產程序。
網上信息量泛濫,怎樣避免被洗腦?
作者:關品方2022-08-26
由於網絡技術發達,搜索引擎熟悉讀者偏好,相關資訊自動彈出,良莠不齊。依靠手機取得資訊,久而久之已成黏性習慣,於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紅黃藍綠,亦復如是。怎樣避免被無辜洗腦?
伊藤博文與安倍之功業可比嗎?
作者:張建雄2022-08-18
日本現任首相岸田文雄要為遇刺身亡的安倍晉三舉行國葬,反對聲音達59.8%,而岸田本身支持率由58%下跌至46%,可見一斑!岸田趁勢「去安倍化」,清理內閣,亦良機也。
甲午戰爭對學生的意義
作者:劉鴻輝2022-08-17
在不同學習階段,按程度教授甲午戰爭,能使學生由淺入深,牢牢領會戰敗的慘痛教訓,從而鑑古知今。
李金強教授:從北洋艦隊覆滅,看中國海軍如何轉弱為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15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新亞研究所特聘教授李金強教授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文化傳承(祀)和國家安全(戎)乃是國家的頭等大事,作為學術研究,軍事史也非常重要,不應忽略。
侵略戰爭的本質
作者:何漢權2021-10-19
《八國聯軍乃正義之師》的作者、編者、發行者、售賣者,如此寫書出書賣書的,還有出版良心、文化承擔、教育責任、公德公義嗎?
陶傑:日中現代化關鍵之年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22
清末當時的中國人過分自信甚至自大。他們普遍認為,「小日本」不可能超過中國。清日之戰徹底摧毀了他們的幻想。
「盛唐‧小京都」選址失當,非歸咎日本文化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09
大連的日本風情街「盛唐.小京都」開業短短9天即因捲入民族情緒的輿論漩渦,遭勒令停業。日本侵華、釣魚台爭端、篡改教科書和參拜靖國神社等「軍國主義」烙印,迫使「盛唐.小京都」成為外交衝突下的犧牲品。
東亞地緣政治或再起風雲
作者:郭一鳴2021-07-02
日本當局打破慣例公開干預台灣問題,固然與美國的拉攏甚至施壓有直接關係,是配合美國圍堵、抑制中國的全球戰略,而實際上,菅義偉此舉也有其內在原因。
反思歷史教育:再論文憑試試題風波
作者:編輯精選2020-06-03
近日文憑試歷史科有關中日關係的試題引起爭議。今次風波衍生出的遠超對一條試題各方的不同見解,關係到的更是對歷史科考評機制的挑戰和香港歷史教育的未來發展。
「有違政治中立」還是「有違公職人員的底線」
作者:羅海雷2020-05-16
言論自由在香港是很重要的指標,但言論自由是應該有底線的。而公務員(公職人員)的底線是支持「一國兩制」,如果對「一國」沒有起碼的尊重,就不應該允許留在體制內。
試題美化日本侵華 教育病入膏肓
作者:何漢權2020-05-15
事實擺在眼前,1900至45年間日本帶給中國的災難,怎樣都不能胡扯成日本為中國帶來利多於弊的偽命題。如果遮蓋香港考評局字樣,還以為該科考試是由日本右翼主辦。
傅高義、金耀基對談:中日應走向和平合作新起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1-29
兩位相識半個世紀的學者難得聚首,暢論中日關係。他們均認為兩國的經濟實力近年雖出現逆轉,但日本的社會發展進程仍值得中國學習。
傅高義:中國應繼續奉行韜光養晦策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1-28
傅高義:「現在中國的實力愈來愈強,軍隊的力量也愈來愈強,他們的力量將怎麼用?用得好的話,韜光養晦;用這個方法來解決,我想很多外國都會接受。」
維新成功變為軍國主義
作者:楊興安2019-01-12
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國振興,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侵略戰敗吃原子彈,不過百年光景(1868 – 1945)。今粗略介紹具影響力人物,從側面察看日本近百年國運。
林煥光:甲午戰爭、一戰與俄國革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4-20
在上一篇文章,林煥光提到太平天國起義與香港的關係。在太平天國後,中日爆發了甲午戰爭,隨後更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俄國革命。這些看似不太相連的歷史事件,卻偏偏與香港的發展及事件有着微妙而深遠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