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銅華教授坦言,近年大規模流行的傳染病,需要更具系統性的防治方法。在中醫藥防治方面,要抓住「病毒」和「炎症」兩個重點,着重消炎和提高免疫力。
3位學者認為,人畜接觸地點是重點監測領域,尤其高風險地點如屠宰場、街市、農場、臨床或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又說只針對爆疫時監察不夠,街市流行病學監察須持之以恆。
面對猴痘殺到本港,令巿民憂心忡忡。筆者有見及此,希望帶大家深入了解什麼是猴痘?中醫藥又有什麼良方妙策對付猴痘?
西方企圖以廣泛接種疫苗來對抗病毒的構思並不可行,更可靠的做法可能是最原始的避免與患者有緊密接觸的隔離措施。
近年,西方國家對第三世界人口增加得快,發達國家的生育率低,顯得非常擔憂。今次採用與病毒共存的結果,卻令到第三世界的死亡率大升,而西方國家的死亡率卻沒有太大的增加。這或許可以令西方人可以放心一些。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馮康醫生指出,無論有沒有疫苗,在一段時間之內,都要繼續維持公共衛生措施,譬如:外出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這三部曲千萬不能鬆懈。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第四波,香港中文大學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博士認為,新冠病毒不會像沙士般突然消失,病毒會與人共存,疫情令到巿民的生活和工作都出現新常態,一起聽聽沈博士的分析。
不少市民感到身心俱疲、焦慮,甚至出現抑鬱的狀況。但在這灰濛濛的環境下,我們真的絕望了嗎?
病毒本來就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一部人類歷史也是一部病毒產生和傳播的歷史,一部人類和病毒較量對抗的歷史。
一個人的悟道,一個人的聲音,一個人的坐言起行,可以改變整個世界,超越時空的限制,化病毒更強而有力。
曾協助港人戰勝沙士、獲「亞洲英雄」之稱的香港中文大學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博士向大家分析新冠狀病毒與沙士的異同,更直言是次病毒比當年的更為「狡猾」。
此刻,疫情尚未止息。人們說得最多的是病毒,談菌色變。可知道,人體就是一個充滿微生物小天地。在人體裡面,微生物的數量約有100萬億,有400種以上不同的種類……
即使每個人都自我隔絕與其他人的接觸,困住居所,卻不可能全面斷絕與外界關係,總是會有與環境接觸的機會,便可能百密一疏。而真能斷絕接觸的話,這比牢獄裏單人囚禁的影響更大。
雖然病毒是罪魁禍首,但實際上操刀殺人的,往往是自身的免疫系統。所以,第一件要做的事是避免令自己的免疫系統過分亢奮。
今年的春節十分特別,我和家人到了日本旅行。五天的行程主要的目的就是找口罩,手信是口罩,行李箱中的大部分也用來載着口罩。本來是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日子,也蒙上了一層陰霾。
執政為民者能夠和應該做的只有八個字:科學決策,資訊公開。及時公開信息,不會造成混亂,只會安定人心。
病毒的發源和擴散有其自身的規律,在這一過程中,體制只是第二位的,即體制是否有能力有效預防或遏止病毒的擴散。如果要從源頭上消除病毒,人們還必須有科學的知識和科學的生活方式。
一旦氣溫下降,免疫系統的先天反應會趨弱,以致令病毒能佔上風。
丙型肝炎(Hepatitis C)來自一種病毒,它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染,主要傳播途徑是血液和體液。大多數人受感染後會有慢性肝病,但通常沒有症狀顯示出來;之後病情可在十多二十年中逐漸惡化,導致肝硬化。
癌之所以可怕,在於它會擴散。為什麼癌細胞會擴散?滿足素正是其中一個主要罪魁禍首。
中國成語裏,「入」字多與身體有關,有病從口入、不堪入耳、入心入肺、恨之入骨等。如果真的「痛入骨髓」,痛的程度難以想像。
港大醫學院發表有關甲型禽流感 H7N9 病毒的進化、傳播和流行規律的研究,指出該病毒至少已經出現三種地方化流行譜系以及48種不同基因型的重組變種。研究同時在雞隻中發現一種新型 H7N6 禽流感病毒。這項研究結果於今日凌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向全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