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大學

黃錦輝教授:諾貝爾奬人工智能為何能佔兩奬 成大贏家? 當大學成為「職業工廠」 怎樣反思教育目的?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0-18
瑞典皇家科學院近日公布202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化學獎得主。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化學獎,不約而同地頒發給了人工智能相關的研究者。一齊聽聽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的分析。
一紙文憑
作者:黃珍妮2024-03-02
美國《商業周刊》認為,Steven Jobs已經三度改變世界:個人電腦、電腦動畫、iPod和iTunes影響音樂產業。可他卻是沒文憑的。
任正非:美國先進文化要學習 從沒說過「打倒美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26
面對美國的制裁和打壓,儘管華為已經實現了許多技術和產品的國產替代方案,任正非坦言,華為會愈來愈困難,但華為也會愈來愈興盛。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12
近年社會運動中不乏年輕人的身影,資深銀行家、專欄作家張建雄有感而發,分享他利用中國傳統經典多年養育兒子和孫兒的經驗。一起聽聽他的想法。
全球高等教育有何值得相互借鑑之處?全球化下的大學面臨哪些困境與危機?──郭位教授大問於市與全球頂尖校長對話系列總結
作者:編輯精選2023-05-16
郭位教授擔任城大校長期間訪談了全球30位著名高等學府和6位中學的校長。在這一集,郭位教授將從大學的社會職能、全球化、教研合一和政教分離這4個範疇,總結並分享他對高等教育的理念。
ChatGPT重燃基礎研究 激發新商機
作者:黃錦輝2023-04-19
基礎研究成本高、風險大,令工商業界對科技創新發展卻步,要紓緩這個問題,企業可以「假手於人」。大學是基礎研究的基地、創新科技的搖籃,企業可以投資或購買大學的科研成果,再把它們加工轉化為產品。
「博文約禮」──中文大學校訓的時代意義
作者:許志榮2022-10-29
大學之道是人間倫理的座標,建構優秀文化的磐石。它要面對的是意識形態、族群偏見、民粹躁動和威權扞格。在動靜、進退之間,不固執一端,須有本末、終始、先後的考量,這對我們當前的處境實在是發聾振聵的啟發。
競爭力報告和中美文化的關聯
作者:張建雄2022-08-01
大一統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已2000多年了,已在中國人的骨髓中了,所以台灣回歸是大勢,美國人競爭力不成了。
DSE放榜 花開不落
作者:何漢權2022-07-20
2022年DSE放榜,應屆考生生於憂患且與別不同,迎上多層衝擊。無論怎樣的結果,都已用心繪上了花開不落的美麗圖畫,永遠動人。
俄烏戰爭前車可鑑 國家發展須靠自家科技
作者:黃錦輝2022-05-30
近期俄烏戰爭不斷地升級,毫無半點在短期可平息的跡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支援之下,烏克蘭愈戰愈勇,反映每個國家都需要擁有自己的科技,才能避免受制於人。
香港應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所
作者:羅祥國2022-04-08
政府不時外聘顧問公司進行長遠發展規劃硏究,但絕大部分涉及基礎建設和土地規劃,較少關係到社會及經濟政策。香港高等學府擁有一流的學者,他們的角色去了哪兒?為什麼又不採用民間智庫的建議?
林冠傑:醫管局拒人千里 中醫助抗疫無門 虛心學內地經驗 中西醫結合奏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22
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註冊中醫師林冠傑接受本社專訪時指出,現在是全民抗疫的時期,特區政府應該對中西醫參與抗疫進行政策統籌。他認為,現階段最重要是「治未病」。
從內地雙減政策反思港式補習
作者:黃冬柏2021-12-02
額外補習帶來額外課業、老師知悉學生有外力支援而布置更多家課、學生補習走動需時,因而令學生負荷加重,不利心身發展。當年本港無計可施,一國的另一制就可以針對弊端對症下藥,高效聚焦地把情況控制。
未來教育打造香港矽谷未來
作者:楊立明2021-10-12
雖然《施政報告》肯定教育在推動香港創科的重要角色,政府在未來教育的資源投放方面仍有改善空間。筆者敦促政府及早優化課程、改善教學條件並改革政策框架,幫助香港年輕人裝備未來技能、打造香港矽谷未來。
大學嘗試與病毒共存
作者:曾國平2021-09-28
任教的美國大學開學這一個月內舉行了不少大型活動,包括參與人數以千計的室外音樂會、觀眾以萬計的美式足球賽事,人山人海,似乎都沒有演變成超級傳播事件。大學員工師生大難不死,疫苗和口罩哪個居功較多?
公開的秘密
作者:潘銘基2021-09-18
公開的秘密,用意本善,然而溝通方式本來不一,應該在什麼時候利用社群服務網絡的secrets功能,也是一種考驗。
公開的秘密
作者:潘銘基2021-09-18
公開的秘密,用意本善,然而溝通方式本來不一,應該在什麼時候利用社群服務網絡的secrets功能,也是一種考驗。
城大校長郭位教授:大學、社會、政府都有問題 香港高等教育怎麼辦?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30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的郭位教授在2021年7月17日應灼見名家邀請出任講者,特別藉由他最新出版的著作”Soulware”(《心件》)為引,以「高等教育怎麼辦」為題,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專題演講。
敢於與眾不同
作者:曾國平2021-07-21
跟大隊還是行另類?除了學術,這也是傳媒不時面對的問題。當人人都走避到安全穩妥的主流領域,誰會試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新冠疫情對教育的影響
作者:編輯精選2021-07-14
若網上學習在大學裏變得更普遍,中學乃至小學也會相應地調整長遠的教學模式(而非為了在疫下教學而短期應用科技),最終掀起一場教育界的數碼化革命。
從「國恥日」到「港恥日」
作者:編輯精選2021-07-14
這次港大學生會評議會令港人蒙羞的事件再次提醒我們,香港教育確實存在結構性的問題,教育改革刻不容緩。早改革,港人早受益,晚改革,禍將不遠。
大學內地化
作者:陳文鴻2021-07-08
內地化並不是使香港的大學帶領香港與內地以創新的融合、競爭發展,而是進佔內地市場,爭奪內地資源。不重教育學生,不支援地方發展,香港的大學內地化有何效益呢?
影響千年禮樂教化的教育家──孔子
作者:陳家偉2021-03-10
孔子、曾子、子思和孟子是重要的傳承,一代接一代,如跑四乘四百米、要各人都努力,才可以薪火相傳。
優化大學技術轉移 促進香港創科發展
作者:黃錦輝2020-12-31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筆者相信各國政府紛紛將會增加研發(R&D)資源,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加速自身的經濟轉型。香港也不應例外,政府應作多方面改革,促進本地大學的技術轉移發展,使其科研成果成造福社會的商品。
浸大前校長謝志偉:叛離古聖賢致社會紛亂
作者:編輯精選2020-12-27
中國人與猶太人有一點歷史優勢是很相似的。猶太人的悠久歷史為這民族留下許多寶貴的社會規條和智慧箴言。我們中國也是這樣。在謝博士床邊常放着幾本書,其中就有一套「四書」,當中的警世箴言是何等豐富。
中國是地球上的第一大經濟嗎?
作者:張五常2020-11-10
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張五常認為,比較各國經濟實力的前提是採取哪一種算法。衡量中國的經濟實力不可以用原有的國民生產總值算法,原因有三。相反,要採用其知心好友,費雪(Irving Fisher)的財富算法。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完成一個人
作者:張楚勇2020-10-26
經常有人推崇大學的人文教育,本意為何?要維持大學問,學生需要什麼特質?
大學之所以為大
作者:張楚勇2020-10-24
大學之所以為大,和我上一節所說的推行人文的教育也是息息相關的。我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呢?
學何以大?我對大學教育的一些看法
作者:張楚勇2020-10-24
當下我們對一所大學的成敗判準,往往集中於其國際排名、畢業生在名牌企業的就業率等,容易使人誤以為大學主要是為企業機構培育能幹的員工,或教授的專題科研比啟迪本科生的整全教育來得重要。
大學,要把「人」字寫得更大
作者:何漢權2020-09-16
大學教育就是要把「人」字寫得更大、更好。大學教育,師生互動,究是從情義中來,幾年的本科學習,總要踏入社會,謀生與處事,生存與生活,都難免向名利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