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曾俊華

莊太量:外匯基金成重要財政支持 不擔心港陷入結構性財赤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05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當香港經濟周期好,財政仍然錄得赤字,這樣才可以說香港已陷入結構性財赤,但他暫時未看到這情況出現。
全球教育科技峰會港大舉行 提倡善用數碼科技培育人才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14
全球教育科技峰會周五於港大舉行,內容涵蓋亞洲人才發展趨勢、如何應用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和網絡3.0等新興技術創新員工發展,以及公私營機構和學術界別如何共建學習創新生態系統。
曾俊華:香港劍擊手可進軍奧運是大贏家 政府應善用運動團結市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25
香港在東京奧運憑張家朗在男子個人花劍奪得港隊歷來第二面奧運金牌,本身也是劍擊教隊的財政司前司長曾俊華指,政府應善用今次港隊在今次奧運取得佳績,利用運動來團結巿民,曾俊華又為大家講解有關劍擊運動。
曾俊華:張家朗奪金展示香港軟實力 把握好機會為社會帶來和諧 追求共同目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23
香港代表團在東京奧運大豐收,取得一金二銀三銅六面獎牌。財政司前司長曾俊華在母校擔任劍擊教練,他表示張家朗的一面劍擊金牌見證了幾代人的努力成果,香港要把握好機會為社會帶來和諧。一起聽聽曾生的分析。
曾俊華談香港劍擊之路:沒有付出便沒有收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03
本身是劍擊教練的財政司前司長曾俊華建議,特區政府應該把握這次香港運動員獲得奧運獎牌所帶來的力量和正面影響,致力團結香港社會,讓香港社會能更和諧、訂立共同目標,大步向前。
多建小攤小舖助年輕人創業
作者:蔣匡文2021-06-04
前任政府以地產商是最大的納稅人,因此也接受了商業由商人運作的錯誤概念,因為商人要謀取最大利益是天公地義之事,結果一定是大資本家有先天優勢,打勝小資本家,小資本家又勝於一般創業人士。
周梁淑怡:議會政治敗壞沉淪 香港需要緩衝力量扭轉局面 《灼見政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7-24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9月舉行,建制和泛民都摩拳擦掌,最近幾位自由黨元老成立「希望聯盟」。自由黨榮譽主席周梁淑怡親自披露,成立聯盟的原因,她強調希望聯盟並非政治組織,目的是支持走中間路線的人士參選立法會。
理財新哲學 財爺新角色
作者:曾鈺成2020-03-09
財政司司長宣布,未來連續5年,政府開支都要大於收入,而且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遠高於以往。這會不會牴觸《基本法》?
「重塑教育挑戰」優勝青年創業家大談創新學習解決方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1-09
由曾俊華先生創辦的薯片叔叔共創社早前於會展舉辦教育研討會,探討創新的學習解決方案。四隊「重塑教育挑戰」優秀團隊創辦人於台上介紹團隊工作與分享背後理念。
曾俊華:學校需引進創新學習模式 「重塑教育」勢在必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1-07
曾俊華認為隨數碼年代來臨傳統學習模式已經過時,不論是校園設計或課程規劃均不合時宜。教育界需要有創新的學習解決方案以助下一代迎接挑戰。
周年論壇政經學界名家發揮重大影響力──灼見名家傳媒5周年回顧
作者:文灼非2019-11-22
5年來香港換過兩任特首,社會發生過兩次重大運動,灼見名家同仁認認真真的努力耕耘,為大時代留下一點印記,為社會貢獻一些改革良方。
要怎樣profit taking?
作者:張宗永2019-08-27
如果我比較抗爭者的五大訴求:撤法、釋放、調查、收回和普選。我覺得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我們可以take profit的東西。
曾俊華:我們都是香港人
作者:編輯精選2019-08-22
我們大家有不同的年紀、不同的職業、不同的身分,還有不同的政治信念;但我們都是香港人,是住在同一屋簷下的一家人。這是我們之間最基本的共同基礎。
「回鍋五人組」:收科、進入問題、撥亂反正
作者:洪清田2019-07-05
二三十年所見,「回鍋五人組」比較進入問題,進入古今中外議題課題的各方正反面,短期可穩住局面,比較妥善處理五項訴求、獨立調查及政改。
曾俊華: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15
「贏在起跑線」對於短跑選手是重要的,但生命並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因為要贏馬拉松,需要耐力,需要堅持,需要韌性。
民主黨杯葛林鄭鄭若驊 政府官員如常出席黨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3-20
民主黨於3月19日晚上舉行24周年黨慶。上年有出席民主黨黨慶,更捐3萬元的林鄭月娥,今年缺席。除了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外,大部分政府官員都出席酒會,但所有官員並沒有留下享用晚宴。
曾俊華:傳統教育制度難改變 寄望另類教育成主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2-14
曾俊華認為政府是一艘龐大的航空母艦,教育政策難以作出任何修改,所以他覺得現在從另類的教育着手,然後由下至上,逐漸改變。當另類教育得到群聚效應時,他相信很多事情得以改變。
曾俊華:重塑教育方式 讓下一代克服新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2-08
曾俊華認為,科技的突破正帶來第四次工業革命,今日的學生要在未來世界佔一席位,必須要掌握一些難以被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取代的技能,否則隨時飯碗不保。
曾俊華:今天香港教育制度難以應對未來需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0-15
我們今天的教育制度仍然採取工業時代的藍圖,這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我們仍然繼續推動不合時宜的方法,為我們學生應付未來挑戰的準備。
曾俊華:保育香港文化特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6-11
近年有些事件,比如母語事件、法庭拍照事件,都挑起社會不少人的神經。我們擔心我們一直珍惜的制度,珍惜的文化,以及香港的特色被無法抵擋的大波浪衝擊。
為何政府需要對財政預算案有新思維?
作者:褚簡寧2018-03-02
陳茂波未雨綢繆的儲蓄版本是投資未來,投資於提升服務業和支柱產業的優勢,以緩解經濟困難時期可能的打擊。
政府興建大型基建的死穴
作者:關焯照2017-12-08
興建大型基建的主要目的是增強香港的競爭力,但從西九文化區和啟德郵輪碼頭兩項基建來看,政府明顯欠缺規劃能力。
葉劉淑儀:對未來的30年不用悲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09
「一國兩制的優勢將會保持,未來的30年是不用悲觀的。」
AO出身的林鄭月娥能打破僵局嗎?
作者:張楚勇2017-08-30
香港政治人才從何而來?如果仔細一看,香港的管治人才似乎都是分崩離析的。
從曾俊華現象看中間路線生機
作者:王永平2017-04-26
曾俊華現象的本質是大多數港人厭倦撕裂,祈求和解。
曾俊華絕非泛民代言人
作者:孫明揚2017-04-13
可以說內地各級官員皆曾見識過林鄭月娥「好打得」的能力,亦了解其為人
林鄭當選是實至名歸
作者:鄭赤琰2017-04-11
林鄭能一面倒獲勝,其中一個因素是被反對派迫出來的政治效應
選戰失敗,曾俊華的「夢」醒了嗎?
作者:零傳媒2017-04-11
如果曾俊華當選,香港是否真的會如他所說的:所有人可以活得更好更快樂?
2017特首選舉三大啟示
作者:王永平2017-04-05
林鄭月娥要以行動向港人證明,她是個能夠維護港人核心價值的特首。
泛民造王失敗後,林鄭的重要任務是什麼?
作者:雷鼎鳴2017-04-04
新任特首不要忽視民間這種潛藏於不少人心中的願望。如何做好工作化解撕裂,的確是林鄭月娥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