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次出現經濟或財政危機,都並非因為港府主動大增開支、亂花公帑所致,而是由於全球或內地政經局勢出現急劇變化,香港經濟未能及時轉型或找到新的增長點。
香港的貧富懸殊是在所有的先進經濟體中最高的,因此特區政府在處理公共財政上必須扮好一個收入再分配者的角色,利用豐厚的儲備來改善香港社會的收入不均問題。
香港的教育開支長期偏低。林鄭月娥給教育經常開支增加50億元,仍未能改變香港在教育投資上的落後情況。財政司司長說要為香港投資;有什麼比大幅增加教育經費更值得呢?
從房屋儲備金回撥212億元後,本財政年度將有168億元盈餘。如果不計回撥,就有赤字。財政司司長對香港的經濟前景毫不擔心,預言未來每年將繼續有盈餘。政府的經營開支增加,遠遠超過了經濟增長率。
筆者認為財爺坐擁過萬億元的財政儲備,應該撥多數十億港元來支持長者就業。
公共財政貴在重實效、看成績。從港英年代開始,香港的預算案已有一個固定模式,要新也新不到哪裏。除非完全推倒重來,否則誰做財爺,來來去去都會是那幾道板斧。
不是說官員必定不懂用錢之道,而是政府處處要承受政治壓力,社會中向政府指指點點要她如何用錢的人,多於過江之鯽,我不相信政客大公無私,懂得用錢,既然如此,受政客影響的政府一樣會常錯用資源。
這位女特首卻錯估結果,將一份財政預算案視為自己功績,但不少市民對預算案卻不太受落,看來這個特首聲明已變成笑話了。
政府在2017至18年度的財政收入,預期錄得的1,000多億元盈餘。但《基本法》規定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政府開支不得高於預算的政府收入。額外的盈餘不能變成額外的政府開支,所以政府有錢難用。
林鄭月娥說覓地建屋需時,政府會以破格思維,協助和促成各項由民間主導和推行的短期措施,增加過渡性住屋供應,紓緩輪候公屋家庭和居住環境惡劣人士的生活困難。
沒有普選、沒有清晰的民意授權,政府運用公帑時傾向謹慎、守住一些明確的原則和紀律。
曾俊華沒有守財或慳錢,只是用錢可能不夠多,更是把不少錢用錯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