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袁國勇

港大5位學者 領域內亞洲第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0
國際學術網站Research.com 2024年度全球學者排名,評選的26個學科,香港大學有12位學者晉身各領域前100名優秀科學家之列。
龍振邦、趙晞揚、孔繁毅、袁國勇:復常備疫如戰時 瘟君再臨如平時
作者:編輯精選2023-12-13
及早偵察,於新發傳染病萌芽之際、成疫之前,撲滅於源頭之處,防微杜漸,尤為重要。大疫爆發之源,能發生於任何一個地區或國家。本港防疫抗疫戰略計劃,應盡量以不封城、不停市、不停工、不停學為目標。
袁國勇等料下次疫情 或由禽鳥病毒和豬流感引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01
3位學者認為,人畜接觸地點是重點監測領域,尤其高風險地點如屠宰場、街市、農場、臨床或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又說只針對爆疫時監察不夠,街市流行病學監察須持之以恆。
3抗疫顧問4社會人士 膺港大名譽院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21
香港大學10月20日(周五)為7人頒授名譽大學院士,獲頒授的7人來自不同背景及範疇。張翔教授致辭時讚揚一眾名譽院士致力於醫療、教育、慈善及扶貧,榮幸邀請他們加入港大的家庭。
袁國勇、許樹昌等8人 獲香港大學頒授名譽大學院士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09
香港大學宣布,將頒授名譽大學院士銜予8位人士,今年名單包括3名醫學教授,在新冠疫情期間向港府提供抗疫及疫苗建議,包括袁國勇教授、許樹昌教授,以及福田敬二教授。
何大一、袁國勇、陳志偉:推動公共衞生領域的國際合作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04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7月14日宣布,將聯手成立「全球大流行病研究聯盟」,共同開展新發傳染病研究。後疫情時代,這些科學家們如何溯源究因、未雨綢繆?
全球聯手應對新發傳染病 袁國勇與何大一合作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聯盟
作者:編輯精選2023-07-14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教授與香港大學(港大)微生物學家袁國勇教授將聯手成立全球聯盟,共同開展新發傳染病研究。
灼見名家憑呼籲復常文章 再獲亞洲出版業協會嘉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16
灼見名家憑〈新冠疫情勢將盡 香港復常心所往〉一文,入圍2023年度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評論獎三甲,肯定灼見名家成立8年多以來的努力。
袁國勇:港人抗疫打了漂亮一仗 唯必須警惕新發傳染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5-06
袁國勇教授讚揚港人抗疫打了漂亮的一仗,唯提醒必須對新發傳染病保持警惕,另一場疫症大流行肯定會重臨。
應對新冠大流行的實踐與挑戰
作者:袁國勇2023-03-24
香港和內地過去的疫情告訴我們,大流行肆虐的日子必定重臨。我們不知道何時再來、會在哪裏開始、以及這種微生物的身份和性質,因此我們必須做好準備。相信科學,同時兼顧公眾的心理健康和經濟困難。
港大舉行校慶高桌晚宴 張翔:創校先賢夢想不斷成真
作者:編輯精選2023-03-20
香港大學於3月15日舉行高桌晚宴,超過1000名嘉賓出席,為一系列111周年慶祝活動畫上完美句號。
港大微生物學系首證新冠病毒人傳人 論文獲選《刺針》200年來醫學發現里程碑
作者:編輯精選2023-01-26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團隊有關新冠病毒的一篇論文被權威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選為曾在該刊發表、醫學史200年來具里程碑地位的論文。
袁國勇、龍振邦、伍睿雋、趙晞揚:深水埗類鼻疽群組疑團問答
作者:編輯精選2022-11-17
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與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一直合作調查類鼻疽的情況, 跟蹤疫情進展,並多次到深水埗現場採樣化驗。本文是對爆發情況的全方位解讀。
在第五波疫情下邁向八周年
作者:文灼非2022-11-14
灼見名家網站內容不斷緊貼本地、兩岸及國際時事,名家分析,觀點多元,為讀者提供不一樣的視野。本社作者黃賢博士更榮獲亞洲出版協會(SOPA)頒發卓越評論獎,實至名歸。
港大醫學院:冠狀病毒巧用宿主防禦機制高效複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8-03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研究人員發現冠狀病毒如沙士病毒、中東呼吸綜合症等,皆可反利用人體抗病毒免疫屏障促進自身複製。
4位港大專家倡自然感染與疫苗接種 產生混合免疫
作者:編輯精選2022-07-19
除非住院人數、深切治療部入院人數或死亡人數急劇增加。否則,無論變異或病毒的情況如何,社交距離措施(不包括戴口罩)不再必要。
確診降至4000宗以下 撒禁飛令後輸入個案稍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03
今日新增確診個案回落至4000宗以下,亦是連續9日保持在4位數。醫管局已提供2.3萬劑新冠口服藥,亦已為私家醫院、診所及暫託中心提供口服藥。
袁國勇:老人和孩子達到高接種比例,便無需擔心防疫措施放寬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25
袁國勇教授認為,疫情防控措施可放寬到什麼程度,取決於接種疫苗的數量和速度。如果我們在老人和孩子中達到高的接種比例,就不必擔心放鬆。如果沒有,我們真的需要擔心。
袁國勇教授:協助院舍防疫、長幼盡快接種疫苗 才能更好面對第6波疫情
作者:編輯精選2022-03-21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香港難以避免第6波疫情,在疫情稍為緩和當前,需要協助院舍加強防疫措施、呼籲長幼盡快接種疫苗,才能令社會有更多的保護力量。長遠而言,更需要提升醫療系統的軟件、硬件。
港大醫學院:新冠病毒可致男性生育能力下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21
港大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會造成未接種疫苗男性的性腺機能減退和生育能力下降。 患者康復後依然受到影響。
磨鏡:發明顯微鏡的微生學之父
作者:許嫣2022-02-12
不論大至宇宙天體、小至微生物,不論是磨望遠鏡、還是磨顯微鏡,天下一切學問殊途同歸,靠的都是追尋真理的誠懇與決心。
新增986宗確診 800宗初陽 安老院舍連環爆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10
本港新增986宗確診,其中1宗是輸入個案,其餘985宗都是本地病例。另外有約800宗初步陽性個案。醫管局呼籲市民尤其是長者盡快接種疫苗;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則建議政府實行「封城」之類嚴厲措施。
港大研究發現:Omicron複製能力和致病性低於其他變種病毒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24
香港大學研究發現,Omicron 變種病毒的病毒複製能力和致病性較其他新冠病毒變種低。研究負責人袁國勇教授表示,希望Omicron 繼續遵循這一進化軌跡,成為一種溫和只導致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
港大發現含鉍及乙酰半胱氨酸藥物組合「雞尾酒療法」 可作為口服抗新冠特效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19
港大研究團隊發現,含鉍藥物與乙酰半胱氨酸藥物組合「雞尾酒療法」,通過口服給藥的方式,能顯著抑制在動物感染模型中的新冠病毒複製和繁殖,對於緩解病毒性肺部炎症有相當的治療效果。
新增22宗確診 5宗屬本地個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12
本港新增22宗新型肺炎確診,短時間內有第2幢大廈涉及垂直傳播,反映變種病毒Omicron的空氣傳播能力很強。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建議,市民可以考慮戴兩個外科口罩,增加過濾能力。
全面落實「疫苗護照」的科學計算
作者:梁天卓2021-12-31
我們首要考慮的是不同疫苗政策的成本效益,其中不同年齡層在接種疫苗前後的死亡率,是一個重要指標。
港大研究:兩針疫苗不足抵抗Omicron病毒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15
袁國勇團隊呼籲下一代新冠疫苗的設計須考慮覆蓋Omicron新型病毒變體,而目前已打兩針的市民均需要注射第三劑疫苗來增強針對Omicron變體的抗體反應。
港大研究團隊與政府及疫苗商合作 加速研發Omicron疫苗及治療方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14
港大研究團隊12月13日宣布,已將分離出的病毒株分別送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兩間疫苗生產商──科興生物與國藥集團,進行研究和開發針對 Omicron 的疫苗之用。
袁國勇教授帶領港大微生物系團隊 成功分離及培養Omicron病毒變種株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01
面對來勢洶洶的Omicron變種病毒,由港大醫學院微生物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率領的研究團隊,11月30日宣布成功分離出 SARS-CoV-2 Omicron 病毒變種株,將探討開發生產滅活疫苗的可行性。
「中國諾獎」公布 袁國勇、裴偉士獲生命科學獎 港大及醫學院高度評價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9-13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與港大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裴偉士(Professor Malik Peiris)因冠狀病毒(SARS-COV-1)相關研究獲頒「生命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