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梁啟超

張君勱:立憲派反袁第一人
作者:彥山2024-12-16
三十而立的張君勱,對中國憲制建設的思考,已經達到成熟的學術水準。也因此,注定他必然成為將來的中國憲法之父。
晚清政客P圖博上位
作者:龐驚濤2023-11-04
胡思敬光緒乙未進士,次年補殿試,選翰林院庶吉士,後任吏部考功司主事。以其故,對晚清政壇聞人生平皆有知見。加之藏書甚富,涉獵甚廣,故論世衡人極有見地。
民國大家的為父之道
作者:沈言2023-06-16
彼時,在古今中外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根深柢固的父權社會岌岌可危,傳統父親角色遭遇空前挑戰,於是乎,開明之士不僅在東西文化之間探索救亡圖存之路,而且尋求突破傳統的為父之道,親身演繹求新求變的父愛故事。
從馬英九談到梁啟超的9名子女都是精英
作者:關品方2023-04-08
不讀史,無以言。教育下一代,一定要從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蹟的學習和認識開始。筆者認為,香港教育界的改革,一定要從中國近代歷史成為大學入學試(HKDSE)必修必考的科目開始。
大台節目逐個講
作者:張宗永2022-10-11
香港曾經是華人文化的出口地,今天的政治環境,創作人往往投鼠忌器甚至杯弓蛇影,如何承傳,確考功夫。
中國文化中的墓誌銘──兼論中西方傳記寫作
作者:施林海2022-05-20
基於文化因素,中國人的傳記偏於隱惡揚善,容易過於溢美和不實,成爲自我宣傳和辯解的工具。而西方的傳記,在基督教義的影響下,比我們坦誠得多,也願意面對自身的缺點。透過對中西傳記的理解,有助了解自我。
少年強則國強論
作者:張建雄2021-08-16
正如習大大所言:「我們不追求一枝獨秀,不搞你輸我贏,也不會關起門來封閉運行。」中國人只求大家平視對方,得金牌固然興奮,但看到中國的少年強更感人。
從「國恥日」到「港恥日」
作者:編輯精選2021-07-14
這次港大學生會評議會令港人蒙羞的事件再次提醒我們,香港教育確實存在結構性的問題,教育改革刻不容緩。早改革,港人早受益,晚改革,禍將不遠。
梁啓超論幼子:人生百年 立於幼學
作者:何光鴻2021-06-0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成長步驟、過程早已有系統規劃。可惜現代教育存在太多民族自卑感,幾千年的優秀傳統,卻丟棄在一邊,迷信西方的育兒良方。
一代人做一代事
作者:謝家駒2021-05-22
不同人在同一時代中可以有很不同的選擇,李鴻章、梁啟超生於同一時代,但他們對於在這一代中應該做什麼事卻有很不同的選擇。我們現在又處於什麼年代呢?我們這一代人又要做什麼事呢?
大學生放眼世界 應聚焦世界和平反對戰爭
作者:關品方2021-05-10
香港的大學生,急宜猛醒。今後10年,全球戰雲密布,在戰爭與和平之間,需要知所自處,知所抉擇。
仁者必有勇 誅暴必用武
作者:張建雄2021-04-26
自古以來,英雄豪傑,晚節不保的很多,呂思勉認為,「這種人感情的作用極強,而理性的發達較欠」,兩者不平衡。
徐志摩與歐陽克
作者:編輯精選2021-04-25
筆者建議大家從頭細讀〈三度試題〉,然後再以之比較梁林和徐等眾人的逸聞舊事,這樣大家自會感應得到金庸編排這幕的心思。
從忽視到重視的文學
作者:楊興安2021-03-20
「小說」一詞,早在二千多年前已見於《莊子》一書。但到唐代,才綻放出燦然華采。1919年「五四」文學運動,受歐洲文學影響,小說被推崇至文學殿堂。時至今日,文人創作中以撰寫小說最受大眾歡迎。
一年之計在於春:今年小學教育的三大熱項
作者:馮文正2021-02-25
近年不少教師及家長逐漸形成一個共識,就是態度重於學科成績,和諧勝於競爭,這是合適的。
書生也有拼命時──古籍搶救烽火中
作者:管仲連2021-01-05
沒有書籍,便沒有歷史;沒有歷史,便沒有了民族生命,也沒有今天的我們。書籍是民族文化生命的延續。
誰是大英雄?
作者:編輯精選2020-12-25
金庸才思靈巧,他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布下謎題,又刻意在小說之內和言行之間留下線索,以待讀者追尋破解之法,並讓讀者在尋找答案期間,得悉他心中各路英雄豪傑的真實事蹟。
戰士死於沙場,學者死於講座
作者:編輯精選2020-11-10
曾有意見認為武俠小說是中華文化的教科書,近年已有大學開辦研究武俠小說的課程。大家伴隨筆者深入地解讀和比較梁查兩人的論著之後,究竟會發現當中特別是金庸小說中有幾多需要我們深思、領悟的教誨呢?
閱讀洗滌心靈
作者:黃智華2020-10-30
很多時候,我們在工作、學業或生活上遇到壓力,總覺得事情繁瑣複雜,往往力不從心。有否想過,閱讀是減壓的良方。
治國之病,教育為藥
作者:編輯精選2020-10-21
讀者可曾想過,金庸為何以《易經》象辭為「降龍十八掌」各路招式定名呢?
歷史無處不在,學好它有何不好?
作者:黃天2020-07-07
時下年青人常説:「歷史乏味,提不起興趣來學!」另一方面,很多老師慨歎:「社會複雜,資訊發達,對一些歷史事件無法理清,自己也迷惘,教起來倍感吃力!」,是為史海迷惘和學習中史的低潮現象。
徐霞客的奇人奇書 行山也可名垂歷史
作者:蔡國光2020-05-27
徐霞客憑藉個人內心的熱誠,志切於遊歷的動力,終其一生,奉獻於漢地山川河岳、洞窟奇岩,兼且遺下數十萬字翔實的勘察紀錄,功垂史冊。
黃蓉智鬥書生
作者:編輯精選2020-04-14
這篇「黃蓉智鬥書生」是解釋金庸使出猶如黃蓉烹調「玉笛誰家聽落梅」和「好逑湯」的手法,混和創寫這段精彩絕倫的智慧比拼,請讀者細意品嚐金庸為大家呈上的文學美饌。
紙媒之今生前世
作者:張宗永2020-03-10
紙媒的影響力和經濟價值,今天已經江河日下。華人報紙由盛轉衰僅是一世紀的事,互聯網今天的普及性毋庸置疑,但我估計它的顛覆性亦會很快由燦爛歸於平淡。
「國家要像個國家的樣子」
作者:鄭永年2020-02-05
一些人希望中國經濟倒下去,希望中國社會倒下去,希望中國倒下去。這個時候中國怎麼辦?這裏只能借用梁啟超所使用過的一句話「國家要像個國家的樣子」來討論問題了。
立體的生命
作者:邱國光2020-02-04
生命本應是多向度,人生亦應有無數的可能。但現代社會錯誤理解專業,每人以為只需專精於本身的行業,就是人生的一切。
馮唐論曾國藩管理學:大處着眼,小處着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2-13
《成事》不是小說,不是管理專書,甚至不是心靈雞湯,是作者馮唐以多年的管理經驗,對曾國藩「嘉言」摘錄作一解讀。
陳學然:蔡元培胡適為何會對學生運動反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1-30
蔡元培是五四運動的守護者,守護北京大學的學術自由。但大家忘了他對學生運動的看法。他曾保釋32個北大學生。但他對學生的支持並非毫無底線的。學生在五四運動初興時表現的愛國大義、思想主體性等慢慢受到消解。
求變者:梁啟超短暫的從政生涯
辛亥革命後,梁啟超步入政壇,但在幾次任職和組黨之後,他於1917年底選擇淡出政界,結束政治生涯,轉而專注於文化教育及學術研究。
求變者:梁啟超崇尚出版自由
「人群之進化,莫要於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在辛亥革命之前,梁啓超積極在報刊撰文,為此大聲疾呼多年。有論者指他雖是這場革命的旁觀者,新生的民國卻尊其為元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