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這些大學隨時面臨不知道一個學期什麼時候結束的局面,現在最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放下一張安靜書桌的地方,環顧香港九龍新界,確實沒有淨土,倒不如北上,在大灣區覓一塊地建新校園。
60 位與會者出席了大灣區影響力論壇基金會的持份者與媒體發佈會聆聽基金會就大灣區城市排名的公眾諮詢簡介,是中國城市發展上的首次。
香港恒生大學(恒大)在堅實的人文教育基礎上,把握時代脈動和社會最新發展需求,率先推出「文創產業課程」,將為大灣區「文創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的過程中,培育更多人才。
恒大的人文教育貫穿在「博雅+專業」的教育模式之中,期待學生在吸收文史哲藝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個人價值觀、內涵與修養,並產生人文關懷,追求生活的真善美的基礎上,具備厚實的人文素養。
有意見憂慮,深圳先行示範區的落實將加速香港地位被深圳所取代,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認為這有過分解讀之嫌。
張炳良認為,止暴制亂是必要的,始終不能長期亂下去。但問題是,政府是否等到止暴制亂後,社會平靜之時才願意對談,還是止暴制亂的同時有政治解決方案。他認為看回過去幾個月的經驗,是要同步處理的。
不要單純以經濟發展視角來看待大灣區,並應摒除傳統區域合作中,追求要素在政策「對等」或「非對等」中流動的視角,客觀地檢視雙方的優勢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互相引進及補足。
要化解分歧和矛盾,暴力違法的行為會令解決問題的難度會增加還是減少?要落實一國兩制的時候,爭取中央政府的理解,或者中央理解香港的情況會變得容易還是困難?
金管局總裁余偉文首日履新。他對出任新職位感到榮幸,但同時感到肩上責任加重,因為不論外圍或本地環境有很多變動。未來幾年他會同團隊保持專業精神,繼續維持香港金融穩定。
隨着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中國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總規模可達到2萬億元,年輕人在大灣區投身電競體育大有前途。
作為一個地產型經濟體,經濟要保,就要地產要好,皆因整個行業好壞牽連甚大;包括建築及投資、廣告、以至銀行資產素質等等。不過,如是者,整個香港既有問題、資產向上、財富不均現象,又會再故態復萌。
香港政府應當果斷大氣面對此類似乎本可緩可急的社會問題,應改變以往「議而不決,決而不作,作而無效」的失效管理。
面對混亂不堪的香港,筆者反而看到了希望。我甚至預言,2022年之後,香港將進入第二次騰飛的輝煌時刻。
中共中央、國務院昨(18日)表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並提出涵蓋經濟、法治、文化、民生、環境等領域的19項具體要求。
過去30多年,香港高等教育有長足發展,走上國際化的路,老牌大學實力愈見雄厚,新興大學進步快速,在多個國際排名有突出表現,成績有目共睹。香港成為大灣區重要一員後,厚積多年的高等教育優勢可以發揮重大作用。
建設大灣區的基本要求,就是深化改革。世界經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中國的深化改革、市場開放已逼在眉睫。
現時大灣區所發明、製造及運送的產品更是多於全球其他類似地點。所以,工業4.0是獨屬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大灣區新類型人才工作坊,為學生提供跨領域學習框架,提升創新領導能力,幫助企業管理人員及企業家在複雜、多變的大灣區環境運籌帷幄。
理大校董會於2019年3月宣布委任滕教授為理大新校長,任期由2019年7月1日開始,為期五年。
必須緊密結合人工智慧,將「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智造」,使製造業從傳統的製造層面全面升級到高端智慧製造層面,因此對高端製造行業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挑戰與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公布八項政策措施,鼓勵兩地人才作進一步交流,卻會加重未來本地勞動力負擔。
根據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教授程美寶博士研究,粵語是城市之聲。香港的聲音來自省城白話西關音。省城白話,相對於「鄉音」的粵語。廣州與香港有相同的音聲和韻律。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聯同灼見名家合辦的「大灣區新類型人才工作坊」將於2019年9月開學,課程深入淺出,學術與實戰並重,為有意在大灣區拓展業務的企業或投身當地職場的各界人士而設。
從青年角度看,往大灣區參與義工活動,可給予他們機會將助人精神擴展到其他地區,並讓他們在內地增廣見聞及加強人脈資本,值得支持。
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表示,未來華潤願意開放更多的業務領域,帶領香港的年輕人到大灣區工作、學習、生活及創業,為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肩負國家民族的復興重任,既是機遇也必是挑戰。正是如此,大灣區當前在人才領域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北上發展是個人意願,由社會經濟因素決定,不得不經過事業前景、工資水平、生活環境等實際考慮才會付諸實行,但是在大灣區自由流動這種生活模式,對願意開拓其他機會的市民而言無疑是多一個向外闖的選擇。
現在是革新性的5G年代,互聯網能縮短地域的距離,大灣區的城市就像位處隔鄰,透過互聯互通可快速推動大灣區的創新融合,提升生產力,順着時代的步伐與內地發展創科的大趨勢,香港在5G時代的機遇可謂順水推舟。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大學時主修經濟、副修統計學,因此邏輯和組織力極強,只是理性的他原來也有感性的一面。遊走理智與感情之間,這個局長原來不太冷。
張思平認為,在經濟內地化的同時,香港也逐步向內地的體制和政策靠攏,甚至在政治領域,可能以消除「港獨」為理由,對基本法確定的中央和香港的特殊政治體制和政治安排做出一些重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