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透過傳統的中國歷史、文化、時事等議題教導學生了解國家之外,也不妨考慮加入更多中國科技元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國家的先進科技及它所創造的成就,增加他們投身發展科創產業的興趣和動力。
香港不但具備完善的世界級大學網絡,且在生物科技上擁有充足資金及人才供應,香港在此重要領域上享有的獨特優勢,是大灣區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進一步上升,資管行業將迎來黃金期,是香港金融市場再上一個台階的契機。香港須圍繞在岸經濟來重建政策框架。
「十四五」規劃很重視環保和綠色發展。年輕人可投身綠色行業,甚至在相關方向創業,如回收業或再生能源產業,既幫助改善環境,同時獲得發展契機。
香港中文大學宣布慶祝在大灣區發展15周年,舉辦論壇暨發展成果研討會,展示多項中大及中大成員在大灣區十多年來的創科及發展成果。
過去四分之一世紀香港歷盡經濟蕭條、金鐘佔領、修例風波、世紀疫情⋯⋯最後都能夠化險為夷,香港氣數未盡,下一個五年,我們將有新的機遇、新的發展,走出困局。
內地堅持清零、堅守外防輸入的做法短期內不會變,如此,香港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要配合國家要求,設計內地版的健康碼;二是乾脆讓港人直接向內地申請「內地版健康碼」。
大灣區發展關鍵中的關鍵,當是教育,如何教、怎樣教、教些什麼?任何地方乃至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規劃與落實,都是興衰所在。
灼見名家周年論壇邀請到行政會議成員、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倫女士以「ESG(環境、社會與管治)與金融發展」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灼見名家七周年第三場論壇探討香港經濟未來的新動力,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認為,推動人才、創科之餘,吸引國內外人才參與同樣重要。
作者: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21-10-18
專資會今次邀請兩位專業人士談論青年投身灣區的金融業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他們均認為開始工作時,不要怕吃虧、多學習,藉此吸收不同的寶貴經驗,在往後便會知道這件事將是十分寶貴。
筆者認為《施政報告》具前膽性,為香港的創科發展,特別是為建設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繪製了一份長遠發展藍圖,各界無必要帶有色眼鏡解讀這份頗高分的「好功課」。
在「愛國者治港」的號召下,所有人只管融入大灣區,但對外方面卻是一片空白,且沒有人負責平衡兩者,這可是香港前途的一大隱憂。
虛擬銀行的創造者們有勇氣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改變自身對傳統金融經驗的認知,穿上T恤球鞋來創造歷史,這個人才群體將會讓香港在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中發揮關鍵作用。
《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概念、建立國際創科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為我們解讀林鄭提出的大戰略,「兩地三圈」概念有助創科發展,相信香港和深圳的高科技合作將會邁向新里程。
特首林鄭月娥在第五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不少規劃大計,同時也着手處理舊有社會問題。她在接受秦玥獨家專訪時表示,公屋會蓋得更快,之後分配給輪候冊的市民,並且即將通過「劏房」租務管制條例,保障房屋供應。
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今屆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不少措施將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她在接受秦玥獨家專訪時指出,政治環境改變令政府可以做到更多工作,整合不同策略發展北區;但同時也必須改善管治效能才能應付。
特首林鄭月娥周三(10月6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多所大學及商會隨即發表聲明,歡迎相關措施,指反映了政府有決心、多管齊下解決土地問題及長遠發展香港的國際中心地位。
疫情喚醒了大眾對健康的重視,更加速醫療科技發展和應用,當前正是香港推動發展智慧醫療的好時機。
為圓置業夢想而要節衣縮食,長期生活在狹隘的起居環境下,眼望樓價飛升而無力改變現狀,又談何「安居」與「樂業」呢?
由於上一波技術革命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已經結束,全球開始進入存量時代,每個人必須搶奪別人的機會才能活得更好。
自回歸以來,中央對港政策確保了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但隨着內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香港錯過了產業升級轉型的時機, 加上長期積累的內部矛盾逐步浮面,香港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在商言商,深圳能爬過香港頭純粹是市場定律,正常不已,港商不應該怨天尤人。反之,香港人要自強不息,努力求進步,才有能力與深圳及其他內地城市競爭。
認識姚珏十多年,她不單止是花,還是「五行」,擁有金、木、水、火、土性格的女子:剛強是金、沉實是木、活潑是水、急性子是火、貼地是土。
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接受秦玥專訪,談及前海與香港,他說兩地一個整體,發展的基礎邏輯是中國。我們很希望世界能夠加入,我們也能夠和世界進行互動。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人才報告,指出香港正處於產業升級及人才發展的十字路口。革新教育制度,支持每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持續增值, 才能構建學習型社會,支持知識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重置碼頭用地真的這麽難嗎?眼看着這一塊塊佔據市區黃金地段的後勤用地淪為廢車場、長期任風吹雨打曬太陽,為何不認真去研究如何好好改劃運用,以發展經濟及緩解市民住屋之困?
香港龜速成立公務員學院,與內地主動向本港招攬公務員,可以說為本港的「人才爭奪」響起警鐘。
港大校長張翔認為,中國被「卡脖子」就是因為源頭創新還有差距。這主要在於基礎研究,而又和一個學校的沉澱是有很大關係的。「港大在這方面有很多年的優勢,我們也願意把這個優勢帶到大灣區。」
香港大學與深圳市政府簽署意向協定,將在南山區建立港大分校。張翔校長接受專訪時指出,希望兩個校區是同等的,大家在一起合作交流,學生的互換也是自然的,將香港大學的優質資源帶過來,希望做到「強強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