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建造業零碳天地主席莊堅烈先生接受記者訪問,暢談零碳天地在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的角色,並表示繼「建造的藝術」展覽後,將會陸續推出多項新猷。
新冠疫情引發了中國以增長為經濟主導的發展模式下沒能完全解決的社會問題。在全國公共衛生改革中,「新一代智慧城市」的角色十分重要,不僅要覆蓋特定的垂直領域,亦將囊括公共衛生等更多領域,向以人為本目標演化。
盡管傳媒經常拿5G與智慧城市相提並論,但實際上5G的應用範疇絕對不局限於此,它在金融科技(FinTech)應用上亦能大派用場,科技界及財經界已愈來愈重視。
對在華企業而言,疫情後的新商業格局標誌着一個重新調整對華戰略、適應變化的時期。許多具有前瞻性的企業已經與地方政府開展緊密合作,並利用現有資源和能力推動城市及其產業的轉型。
新冠疫情確實為我們帶來很多挑戰,但也帶來不少創新機會,例如近月發展不同物料和款式的口罩和新型呼吸機。專家們預料新冠肺炎疫情將加速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融合和廣泛應用,後新冠疫情時代的新常態將會是怎樣的?
有香港反對派議員充當美國打手,聲稱「美國科技制裁會對香港發展成創科、科研中心有影響」。筆者對此不敢茍同,相信制裁對香港資訊科技研發的實際影響不大。
要有智慧的國民,才會有智慧的城市。但在共產黨管治下,國民太智慧便會多念頭,成了統治者的燙手山芋。
隨着5G及智慧城市在全球迅速發展及各地對數據私隱的關注,「聯邦式學習」將會愈來愈重要。
5G技術有助促進政府再工業化及發展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生物科學及智慧城市等四大創新及科技範疇。
若然普羅市民仍堅持以現常態去分析個人私隱保障的利與弊的話,香港創新及科技便難以跳出框框,發展步伐自然會被拖慢,而區內其他城市將會比香港更加有「智慧」。
隨着疫情自去年底急劇蔓延,案例數目不斷地增加,這情況對大數據分析的確很有幫助,但科學家在數據蒐集過程中經常遇到以下幾個問題。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計2019/20年度赤字為378億元。財政儲備在今年3月底預計為11331億元。政府會向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1萬元,預計措施可惠及約700萬人,涉及約710億元開支。
今次疫症襲港,有點兒不一樣。我們不是完全沒有聽到「有危就有機」,而是次數少了很多,甚至是少到令人覺得有點不習慣。
數據如果作為一種產品,很難用成本定價,因為數據的價值更大取決於決策的效果,而邊際成本會隨着重複使用愈多而降低。
越南富國島的城市建設看來略為簡陋,出行交通也不太方便,遠遜於香港。然而,在旅途中筆者訪問了當地一間珍珠養殖工廠,經工作人員解釋場中養殖工程之後對這行業的創新科技應用有着意外的驚喜。
在中美博弈未有緩和的局勢下,三位從事創新科技行業多年的專家,暢談業界面對的危機及挑戰,以及如何找出發展的新方向。
常常有人問我,未來到底會怎樣。今天科技不單日新月異,更能在短時間內改變我們的生活。在我的時間錦囊中,放了兩項對10年後的預測。
以科幻畫來作為STEAM的「A」,簡單又對焦;因為它需要學生討論、探究和互評,以學生為學習中心,大大提升課堂的學習元素。
香港資訊發達並可自由流通,連繫網絡廣闊,每日都有數以億萬計的「金沙」在流動,但港府如未能加以善用,任由這些珍貴的「金沙」白白流走,香港的智慧城市建設自然發展遲緩、事倍功半。
傳統的方式是,以前進警署報案,案件要上報,問題是進展太慢,而網絡犯罪是無國籍,並且頻繁、迅速地發生。要怎麼去跟不同部門單位分享?怎麼跟你的夥伴溝通?這才是未來警察通過科技,提供更快的服務。
應科院今日(14日)主辦2018應科院科創峰會,來自政府機構、研究界和工商業界30多位官員和專家共聚一堂,一同探討人工智能如何打造未來的智慧城市。
政府公布的智慧城市藍圖內,包括了我們的起居飲食,例如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智慧經濟六個範疇,各自能否做得好,很靠我們大家的努力。
筆者認為河套區是香港開發智慧城市的首選試點,並藉此建議區内可選智慧飛航、智慧物聯及智慧交易作為重點起動項目。
隨着自動化設備和感應器技術的發展,以及先進技術的應用,葵青貨櫃碼頭應採取更整全的手法,應用最新的技術和業務流程設計,進一步提升本港貨櫃碼頭的區域競爭力,確保港口長遠的活力和繁榮。
潘樂陶博士多年來心繫母校,除了今次捐贈1億港元以支持理大的科研工作外,他本人及其公司自2000年起共向理大捐款逾350萬,包括多次捐贈奬學金及款項以支持母校的舊生會,學術峰會及學術發展。
香港的鐵路系統,事實上已經在世界上落後了。猶幸今年可開通高鐵,但只有一條高鐵,我以前替政府做的研究報告已指出,落成後很快便會飽和。
各行各業都必須順應潮流,借助現今的發達科技,以智能化方式減省成本,迎接智慧城市的大趨勢。
Gobee.bike的失敗或多或少歸咎於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未能體現共享經濟的優點。
香港在2018數碼競爭力排名榜的表現比在2018世界競爭力排名榜遜色得多,這不禁令人懷疑香港所擁有的一流世界競爭力主是靠「食老本」維持,數碼含量極低。
未來的「出行機器人」除了要配備無人駕駛技術,車廂内必須設置具對話能力並能「觀人於微」的「聊天機器人」。現時工商業界對聊天機器人的需求已甚為殷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