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香港實現碳中和出一分力,單憑一己之力,絕對是不足夠的,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身體力行,才能成功應對未來的氣候挑戰。政府要繼續多管齊下,投放大量資源,不斷提升香港綠色及可持續金融樞紐的地位。
要在未來30年實現零碳排放,所需成本可能數以百億元,無疑是極度沉重的財政負擔,但絕不能因而放緩腳步。建立全球碳市場機制是大勢所趨,既蘊藏無限的商機,更能推動碳減排。
今年亞洲金融論壇聯同香港貿發局及羅兵咸永道(PwC)合作進行一項「企業向可持續未來轉型與融資」的調查, 調查發現大多數公司將ESG 視為長期競爭優勢和提高聲譽的推動者,而不僅僅是合規活動。
綠色債券認購期由認購期由9月18日早上9點開始,至28日下午2時截止,年期為3年。
由於中國採取更嚴格標準,逐漸取代歐洲成為全球相關範疇的領袖,有意投資綠色金融的投資者或會把資金轉移至中國。然而,相較歐盟綠色金融分類標準,中國相關規定的透明度仍須改進。
中華總商會(中總)會員服務委員會5月5日(周五)舉辦專題講座,邀請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擔任主題演講嘉賓,財庫局將致力與所有持分者合作,確保市場穩健有序發展和保障投資者利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2日(周三)早上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他表示,為減輕市民的經濟壓力,宣布寬減多個稅項,並且繼續派發消費券,以圖刺激本地消費。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2日(周三)早上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他表示,為減輕市民的經濟壓力,宣布寬減多個稅項,並且繼續派發消費券,以圖刺激本地消費。
如果企業能證明它的本體、項目或未來收益是環保的,企業便相對較容易以綠色項目去舉債或貸款,利率也會較沒有綠色元素的項目低幾個百分點,但誰能定哪一個是綠色呢?
世界500強企業只會購買或租賃獲取某些標準級別以上的建築物,以盡大企業ESG的責任,而發展商也會因建築物獲取較高綠色評級標準,更可向機構或投資者發行較低利率的綠色債券。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估計,2022至23財政年度將會錄得超過1000億元赤字,遠高於今年初預算案所估算的563億元。這將會是歷來第二高的財政赤字,僅次於前年2325億元赤字的歷史紀錄。
要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綠色金融中心,香港需要與時俱進的制定綠色金融相關政策,建立與國際市場和內地市場融通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以及構建綠色金融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
在沒有可能走回頭路、沒有可能單靠口號和政府指令改善氣候暖化的情況下,金融或許是最好的手段去實現減排節能目標,在財務分析上有多種方法評估融資風險,包括項目是否綠色。
香港若能夠順應ESG和綠色金融之勢,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更多具有高流動性的新工作,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自能穩步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
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窗口,應該積極規劃並不遺餘力推動香港成為綠色金融中心,為中國做到有效的橋樑,達致與國家共融、為中國效力共建綠水青山,以及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這一座金山銀山。
既然政府仍然能透過地價收入、利得稅和印花稅錄得幾百億元的財政盈餘,陳茂波司長是否開倉濟民,再次派錢,向深受疫情困擾的香港人,每人派一封1萬元的大利是呢?
為建設規範運營的全國性碳市場積累經驗,中國之前在八個省市建設了碳市場區域試點。7月16日,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下一步將逐步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將其提升至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地位。
可持續經濟已成為中國內地的政策重點,中國連續4年為綠色債券發行量最高國家,為企業和投資者創造不少商機。
今次我們的綠色債券超額認購達7倍,且半數由歐美投資機構承接,足以反映環球的機構投資者對本港的長遠信貸狀況及經濟基調充滿信心,對香港的長遠前景取態樂觀。
香港有的是地利的優勢,看看香港人能否從此找到機遇,因為綠色金融是較新的東西,並肯定未來數十年定必會大力發展,有前瞻性的人應該在這項目多花心思,在未有制定標準前去發掘商機,不能有嗟來之食的想法。
基於陳茂波對來年的經濟展望,並考慮到政府的財政狀況,推出一系列利民紓困措施,包括寬免2019-20年度4季差餉,每戶每季上限1500元。
內地愈是開放、愈是跟國際接軌,香港聯繫國際的門戶和樞紐功能愈見重要。香港金融發展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再接再勵,再創高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應財新峰會香港場的主題「改革新格局 共享新機遇」提出特區政府的管治新風格、政府的新角色和理財的新哲學。
發行綠色債券的主要目的是為各種減緩氣候變化的項目融資。這些項目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清潔能源、能源效益,連應對氣候變化的項目都有。
市場尚未成熟;投資者若要更多選擇,便要透過海外的可持續發展基金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