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或成為2022年投資者的最新寵兒。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當社會投入新科技時,將會有許多未知的社會、道德問題出現,投資者應該格外提防受騙。一起聽聽教授的分析。
我們今日開卷而讀,或有不合今日社會時宜之處。但可以藉此參悟其中修身處世,治家為善的精神,則能減少人生旅途的險阻,常得祥和安樂。
2022年新一年,新開始,我們應該如何防止發生類似去年的悲劇?資深銀行家、專欄作家張建雄認為,雖然去年自大的人或機構已經得到教訓,但其他人一樣需要利用這些事件反照自己,不要重蹈道德敗壞之風。
偶像賣的是一個total package,但這個total package除了提供才藝表演之外,還包括什麼呢?賣方與買方一直沒有說清楚。
世界上有樣兩種人:一種人總是去做自己認為正確、有益的事;另一種人則是尋找理由不去做這樣的事。
為何社會大眾對李雲迪的性生活顯得那麼關心?是吹趨一池春水,庸人自擾?是八卦心理作祟?還是站在道德高地的審判?
子女會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學懂如何去愛。培養人的美善品德修養,何不從小做起,從基本做起,從易處做起?想子女對別人重情有愛,何不從自身家庭開始?
政府把生物科技制定為香港四大創新及科技發展領域之一甚具策略性。然而,當中醫療科技背後的文化及倫理問題絕對不容忽視,否則創科發展的大計難免會弄巧反拙,香港最終淪為「社會病態之都」。
培養下一代擁有良好的品德和正面價值觀,是整個社會的共同目標和責任。希望為我們的下一代營造富關懷和具正向氛圍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進實踐良好的品德。
從「包容性語言」引發起的性別平等運動,其目的並非引入真正的男女平等,而是顛覆人類多年以來,有關兩性地位以至隱私權的既有認知和傳統。
雖然太空探索在賬面上花費了上兆元的金錢和小動物的生命,但帶來的文明進步效益,是不可以輕易用金錢來衡量的。
除了知識和才能之外,我們甚少聽到父母在道德/品德方面有特定的要求和「訓練」;因此筆者嘗試在這裏談談「究竟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及「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孩子成為這樣的人?」
我們正在經歷由工業4.0和新冠肺炎疫情所引發的衝擊及顛覆式的改變。目前的形勢對領導力和管理模式有什麼啟示?
特朗普掀起的反民主風潮,讓世界秩序搖搖欲墜;當強權大國跨越道德的界線,我們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人工智能是把「雙刃劍」,由於它的計算能力超强,若然被用來為非作歹,對社會及人類可以造成莫大影響。
假如這種迷失方向的感覺可以發生在托爾斯泰身上,那麼它就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請問各位香港政府高官、教育局局長、各大學和中小學校長們,您們在價值教育這片教育板塊上,曾花上多少經費與心血去作深入研究與探討呢?
對中國來說,要構建社會信任,更為重要的是要回到「人」的概念。
當今世上,大家都普遍使用智能手機,究竟對中國人傳統的五育有什麼衝擊呢?究竟在那一方面有好處,那一方面有壞處呢?
5000年文化的中國,素以文明為先,尊師重道。當教育從專業轉為服務業時,教育已失去了他神聖的任務。
在佛法中,我們的錨就是佛法僧三寳的慈悲與智慧。有了這些錨,我們方能身心相安,不畏風雨。
今天,父母的角色又是什麼?對於仍在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説,父母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運動雖然重要,但不可以無節。既要睡眠充足,又要涵養精神。
如果政府和年長的民眾能盡力推進國家對德智體群的了解和適當的施行,在今天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不但人民的物質生活會繼續改進,人民的非物質財富與幸福也必會同時改進。
社會正義是當代政治哲學的核心議題,其目的在於為社會制度尋找公平合理的基礎。然而,近年愈來愈多哲學家以及經濟學家意識到從單一社會層面討論正義已不足以處理很重大的道德問題。
亞氏書有趣,除了是內容豐富外,還有學說不死板、沒教條味道。就是論德善吧,也不見得很有訓誨口吻。他明白到,道德判別的基礎,並不堅如磐石;而人生在世,道德判別並不是唯一的判別。
年輕人逐漸離棄穩定的職位,走向小型單位或者個體工作,並非純粹一個量的問題。工作的性質與崗位上的要求,也已經很不一樣。
我對吃魚翅沒有特別的愛好;不吃,全不是問題。但我對那些「衞道者」所持的理由,不能不嗤之以鼻。
找回「陰陽調和」理念,才能夠用「陰陽」來分析現代世情。找回「以人為本」理念,才能夠真正認識人權,這「以人為本」的人權訴求,所發揮出來的民權力量會更大。
眼見社會以至世界都充滿荒謬偽善的事例,不禁要問,這些欠缺道德品格,甚至以暴力及謊言去遮掩自己謬誤行為的人,他們為何變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