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00:58:5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創新科技

包容性學習、問題導向和協作學習、終身學習
作者:黃顯華2022-02-26
第4次工業革命所進行的教育4.0改革,確定了高質量學習內容和體驗的8個關鍵特徵。本文繼續介紹第6至8個關鍵特徵,每個特徵只介紹其中一間學校。
預算案建議振興經濟措施 大專學界反應正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24
本港多所大學發新聞稿表示歡迎《財政預算案》提出的措施,認為政府增撥資源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提升大學醫療教學設施等,均有助鞏固和強化香港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正在塑造着跨國企業的組織與領導力
作者:謝祖墀2022-02-23
通過適時、連續的跳躍戰略,很多中國的企業,特別是一些互聯網企業,通過利用了移動互聯網,在有合適時機的時候完成了從一個機會跳到另一個機會的躍進。中國汽車行業是一個展示未來可能發展的好例子。
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計劃 榮獲三大國際殊榮 見證香港邁進創新教育前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23
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計劃(CoolThink@JC)囊括3項在教育界被視為「奧斯卡」的國際殊榮,曾參與計劃的同學較其他同級學生的解難能力高達兩倍,足以見證香港已逐漸發展成為運算思維教育前沿地區。
小本大戰元宇宙
作者:胡孟青2022-02-23
科企掌門人預料,元宇宙將成為移動網路繼承者,連臉書(Facebook)也毅然於去年10月改名Meta,反映事業重心轉移,足見元宇宙未來發展空間並非虛張聲勢。
5G時代如何與教學配合
作者:翁美茵2022-01-31
學界在推動5G的同時,必須做好教師培訓,教師在擁有專業能力的同時,須具備創新科技的能力,這才能從專業角度作出思考,為學生構思最適切的學習活動。
再工業化五大產業 為香港經濟和年輕一代創新天
作者:鄧希煒2022-01-20
推動再工業化除了能提高香港創新及科技水平,也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廣闊的就業選擇及向上流機會,況且西方經濟研究早已發現,以創新科技帶動的製造業,比服務業更能提供向上流就業及在職學習機會,並能産生協同效應。
中國創新新時代引領新的轉變
作者:謝祖墀2022-01-19
隨着中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制定更多標準的國家,其創造和定義「創新新賽道」的能力將會變得更加強大。這意味着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不僅在中國,逐漸更會影響着世界上其他地區。
生存在一球兩制下的九個和平信條
作者:劉寧榮2022-01-05
即便「一球兩制」是難以避免的結局,我們更不應該從「半融入」的狀態中退守,放棄尋找普遍認同的價值,我們必須與世界相融相知。在2022年這個歷史的轉捩點,我們需要突破與創新、信心與希望、敢想與實幹。
商湯上市見證本地大學的高瞻遠矚
作者:段崇智2021-12-31
商湯的故事告訴我們,香港除了擁有歷史悠久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研究和創新方面亦極具豐厚潛力,讓我們拭目以待。
王緝憲教授:港深進一步融合 香港還有什麼優勢?北部都會區將來如何吸引人才從事創科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20
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王緝憲教授認為,港深將進一步融合,但彼此需要保持獨特優勢,才能互補。而北部都會區要成功吸引人才,必須先有機遇。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北部都會區規劃及創科新布局論壇圖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09
灼見名家「北部都會區規劃及創科新布局」論壇2021年11月29日(周一)假中環四季酒店舉行,多位政府高官、學界、地產界、金融界、創新科技界及本社作者濟濟一堂,共同前瞻香港未來發展。
灼見名家第三屆財經峰會圖輯──2021大灣區新商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20
2021年5月7日,各界權威、財經精英參與本社第三屆財經峰會,是次財經峰會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商機及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中可發揮的作用。
科技如何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
作者:謝祖墀2021-11-18
多個領域如智慧城市、製造、移動出行和醫療服務等之間的互聯互通,將提高城市的經濟活力和人民的生活水準,令粵港澳大灣區獨特的定位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榜樣。
領導人的智商和智慧是有分別的
作者:張建雄2021-11-18
特朗普的出現,只是果而不是因,他只是標誌着美國光輝時代的結束,使美國拋棄舊有偽裝的人而已。拜登上任,以圍堵中國為戰略,又有多大智慧呢?
「老本」仍然最靠得住
作者:陳景祥2021-11-18
儘管很多評論認為香港經濟要多元化,放棄過度依賴地產、金融,但事實卻是,地產和金融業仍然是公共財政的「大水喉」。科技創新是香港經濟轉型的主引擎,但現在仍未見成績,香港要繼續「吃老本」。
香港新局:在岸經濟、離岸市場
作者:香港中國金融協會2021-11-03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進一步上升,資管行業將迎來黃金期,是香港金融市場再上一個台階的契機。香港須圍繞在岸經濟來重建政策框架。
黃錦輝教授:解讀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創科大戰略 港深高科技合作邁向新里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11
《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概念、建立國際創科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為我們解讀林鄭提出的大戰略,「兩地三圈」概念有助創科發展,相信香港和深圳的高科技合作將會邁向新里程。
東奧先進科技 受讚譽也招爭議
作者:黃錦輝2021-08-16
先進科技所費不貲,只有富裕國家才買得起,變相令奧運成為大國(例如美國、中國、俄羅斯)的遊戲,但在奧林匹克精神之下,運動不是應該人人平等的嗎?
黃錦輝教授:人工智能靠模仿 創意靠人類 未來工種多元化 機器取代不了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26
隨着人工智能不斷進步,AI會否取代人的工作?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人工智能靠人輸入數據去模仿,創意仍是要靠人類,故機器取代不了人。聽聽黃教授怎分析。
李娟:校園老虎三百
作者:張灼祥2021-07-21
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學務副校長李娟教授(Julie)與作者詳談「老虎班」計劃,指出城大希望借此培養學生,成為明日社會領袖人才。想讀大學的年輕一代,機會多的是。
背靠中國創新浪潮,大灣區發展潛力巨大
作者:謝祖墀2021-07-07
有了多年來沉澱堅實基礎,也有政府政策的進一步激勵,再加上整個地區所有管轄區域的整合和協調,我們有理由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將進一步穩固其全球創新和創業中心的地位。
香港創新論壇探討大灣區商機 揭曉 「IMAGINE IF!」香港區賽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05
香港創新論壇早前假香港科學園舉行論壇,探討在大灣區把研究成果及創新轉化為商機,並選出了2020-21年度「IMAGINE IF! Global Accelerator」香港區優勝隊伍。
傅偉晉:長者都可以FIT
作者:張灼祥2021-06-30
房協「創科樂耆中樂齡科技設計比賽」金獎的得獎作品是供長者使用的戶外智能健身站。這是什麼都得用新科技的年代,做運動,也得與科技結合。
黃錦輝教授:香港如何有效培養創新科技人才?提升老師市場觸覺 鼓勵年輕人了解大灣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24
香港應如何培養創新科技人才?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指出,創新科技人才要從中小學開始培養,前線老師設計活動配合教學方向,鼓勵年輕人了解大灣區,和教育局須考慮提升老師的市場觸覺。一起聽聽黃教授分析。
百國人士雲集StartmeupHK創業節 林鄭月娥:香港是創新科技樞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08
創業節的活動雲集全球頂尖初創企業人才,圍繞各種熱門話題作出討論,同時剖析了未來將會面對的挑戰。隨着世界憧憬疫情過後的經濟復甦,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近在咫尺。
創科局局長薛永恒:香港再出發 創科新機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5-07
創科局局長薛永恒在演講時表示,大灣區的發展是以港澳深穗為中心的區域發展,國家改革開放逾40年,重點是不斷創新,今天要往前邁進,仍然是要創新,最大優勢是有「一國兩制」推動制度創新。
灼見名家第三屆財經峰會舉行 專家聚焦大灣區新商機各抒己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5-07
「灼見名家第三屆財經峰會──2021大灣區新商機」5月7日(周五)假金鐘萬豪酒店舉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應邀出席,因疫情三度延期終於順利舉行並於中午圓滿閉幕。
西方在香港議題上還可做些什麼?
作者:施永青2021-03-17
美國將視香港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不會再給任何優惠。在北京看來,美國能夠做的,大部分已經做了。即便未來再向美國讓步,也不會換到什麼好處。
TikTok演算法全球通用 美五十步笑百步
作者:黃錦輝2020-08-17
推薦算法並非TikTok專利,美國社交平台也廣泛應用,如前述的Netflix推薦電影、Amazon推薦商品、Google推薦廣告等。因此,美國批評TikTok確實是「以五十步笑百步」,難以服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