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香港大學

【圖片故事】梁智鴻醫生永不言倦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4-11
梁智鴻醫術精湛,早年有「金刀梁」的美譽,今天70多歲仍能走進手術室為病人解難。
如何從招牌看它的文化底蘊?
作者:鄭楚雄2017-04-05
時代愈早,手寫招牌愈多,風格也較多樣化,而且出自名家手跡,多少給人主觀上賦予一種藝術交流的作用。
哀哉!市場主導下的教育工作
作者:黃家樑2017-04-03
由於報讀人數持下跌,過去五年每年只有一名至數名畢業生,香港大學將於2018至2019年度,取消「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兩個主修科,令廣大關心教育發展的人士憂心忡忡。其實大學之道如此,中學的命運亦大同小異,高中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因報讀人數每況愈下,早已成為「夕陽科目」;純理科組合「生物、化學、物理」已從舊高中學制的「黃金配搭」,淪為報讀者不斷減少的選項。是學生選擇使然,是社會風氣改變,還是教育政策一手做成?   資源分配要與時並進 自教育改革推行以來,管理主義之風盛極一時,無論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都要千方百計證明自身是「物有所值」,否則在衡工量值和事事問責之風下,會被斥為不符合成本效益,以及資源配置失當,輕則所得資源日削月割,走上「陰乾」之路,重則面臨慘遭淘汰的厄運。影響所及,大學講師之表現與發表論文數量和學生評估結果掛勾,科目之存亡與報讀人數息息相關。大學如此,中學亦然。自新高中學制後,教育當局大力鼓吹學生自由選科之機制,「市場」力量由此進入中學之門。各科百花齊放,自由競爭,欠缺吸引力和市場前景的科目自然備受冷落,中史和中國文學等首當期衝,數理化等純理科亦面臨厄運。中國文學和中史在會考時代分別有一成一和三成一的選修率,但在第一屆新高中開始時先減一半,到第五屆中六時再減一半,最後只有約半成和一成的選修率,情況令人慘不忍睹。至於學生修讀物理、化學及生物等三大理科的情況,修讀比率也由2009年的7.07%,一直下降至至2015年的4.23%,修讀學生跌幅近半。數學延伸單元一的選修率更由第一屆的11%一直下跌至第五屆的5.7%,數學延伸單元二的選修率也只有8.2%。 事實上,在功利主義作祟下,不少家長和學生不再視教育為進德修業和全人發展的途徑,而是將教育當作「投資」,期望在付出時間與金錢後能取得實質回報,所以選科以「賺錢能力」和「就業前景」為重,被視為「錢途無限」的經濟科成為新高中選修人數最多、選修率最高的科目,而新興科目「企業、會計與財務」也躋身最受歡迎科目四強。社會風氣和教育政策互為影響下,教育事業漸漸走向市場化和商業化,顯而易見。 當然,教育事業理應回應社會之需要與訴求,不論大學還是中學,科目設置與資源分配也要與時並進,不可墨守成規。然而,市場化和用家主導的做法走向極端,會演變成只斤斤計較於眼前利益,忽略教育工作的長遠回報。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影響殊非立竿見影,有時也難以具體量度。教育當局和決策者,也不應只知經濟效益而無視社會影響,以致執一廢百,因小失大。就中國歷史科發展而言,教育當局以其課程內容未能與時並進為由,取消其獨立必修科的地位,在初中引入各種綜合科目,致使國史教育岌岌可危,終衍生新一代國史知識貧乏和國族觀念淡薄的弊病,是為港獨思潮的溫床之一,社會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又以大學教育為例,天文學與物理學息息相關,課程涉及融合物理、數學、資訊科技、生物等許多範疇,學有所成者可投身太空科技探索,造福人類,也可投物香港以外的科研工作,報效祖國,放眼世界。 要言之,大學乃探求學問和創造知識之地,而非取悅學生和家長的補習機構,萬勿以功利主義和經濟效益決定一切;中小學教育亦有移風易俗,陶鑄人群之作用,實不應以市場主導和管理主義作為教育施政的方針。
治大學如管超級市場 – 商業主義霸道下的沈淪
作者:林超英2017-03-29
各大學和學生陷於短視,丟掉學術觀和世界觀,視大學如職業學校,長遠下去香港只會繼續沈淪。
《中國文選》與香港的國學教育
作者:國學新視野2017-03-28
香港大學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國文選》成為莘莘學子認識國學的津梁。個中情況,自然值得後人珍視。
香港大學需要一位怎樣的新校長?
作者:文灼非2017-03-21
港大需要物色一位有學術地位、具領導風範、執行力強、親和力足、熱愛香港、認識中國、放眼國際,這樣的人選不論在海外或是本地能找得到嗎?我們拭目以待。
大醫逸照 展現醫生真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3-17
《大醫逸照》攝影展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大醫照象,第二部分為映象大醫。
馬斐森:全球大學面對院校自主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2-22
花費公帑,理應為其分配和運用負責;但這不是表示隨時歡迎對院校自治權的侵犯和介入。
馬斐森:港大工作「永不沉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2-09
回顧任內表現,他表示最困難的就是剛上任便遇上佔中,但當時與學生在金鐘對話的晚上令他畢生難忘 。
馬斐森向港大校委會成員交代辭職因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2-01
馬斐森於今天下午向校務委員會成員發信,內容解釋自己辭職原因。
《教育同心行──校長也上課2》載譽歸來,19位校長心得結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1-25
本書延續前作的教育深度思考,再次得到19位作者獻上作為給香港教育的獻禮。
李國章:扭轉港大衰落的趨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1-20
我非常強調,我們的大學是非政治化,並沒有一個政治議程。
在港大校委會9年的深刻體會
作者:文灼非2016-09-30
我參加了校委會後,自知身份敏感,一直都嚴格遵從保密原則,做到滴水不漏,因為我的嫌疑最大,所以自己服務的報社幾乎拿不到校委會絲毫新聞。
羅忼烈教授:隨和溫雅 句麗詞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8-06
羅老師針對論文的內容出了四條問題,任答三題。有兩小時,可是一個小時後,羅老師就走進來問我答完沒有。
憶國學大師陳湛銓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8-05
陳老師說話生動有力,一手雄渾蒼勁的粉筆字,記憶力特強,在黑板上旁徵博引,把國學講演推向化境。
80後建築藝術家Start-up「實現」理想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7-30
Otto 指,美學上的要求只是基本,在這之上的層次是要求對用家、社會、下一代有價值。
曾鈺成:英文字「有個性」 千變萬化尋規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7-22
曾鈺成說,就算熟知規律,也有例外,因為英語除了文法還有用法,有時甚至是無法解釋的。
王于漸:全民有產 就有置業階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7-11
「收入的貧富差距不能短時間處理,因為要通過教育。但是資產貧富差距,卻能通過改變房屋政策解決。」
香港精算第一人潘燊昌:青年別怕工作無聊,做就做到世界第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6-22
為了對得起自己,不關公司的事。這樣想你就不會覺得明明上司、公司作踐你,你還要讓他們佔便宜。
何文匯:學好英文 首重語音語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5-01
我現在仍然堅信,除非英文是你的母語,否則語音、語法一定要並重、規範。
港大畢業生議會主席溫頌安:最重要行之有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9-06
本社訪問港大畢業生議會主席溫頌安,並整理了港大、劍橋、牛津、加州理工及哈佛的管治架構資料。
港大畢業生議會 通過要求任命副校長議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9-01
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於9月1日傍晚舉行史上第一次特別會議,討論六項動議。圖為畢業生議會常務委員會成員,左起:法律顧問廖玉玲、主席溫頌安、副主席潘燊昌、書記譚張翠芬。
非理性的年代
作者:彭泓基2015-09-01
大學時期,開會員大會猶如家常便飯,那是學習的過程。卻從未想不到,已過耳順之年,還捲入這些無聊的漩渦。
港大校委文灼非:應按港大傳統委任副校
作者:編輯精選2015-07-30
香港大學副校長任命爭議因學生衝入會場而鬧大,港大校務委員會將於9月再討論有關任命,校委會委員文灼非表示,校委會過去一直尊重物色委員會的推薦,希望今次亦按傳統的任命機制及程序行事。
港大化學學者任詠華教授獲英國 Ludwig Mond Award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5-04
香港大學黃乾亨黃乾利基金教授(化學與能源)及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教授,獲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選為2015年度 Ludwig Mond Award 得獎學者,以表揚她在無機化學研究的貢獻。
港大預測下半年經濟增長加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4-08
港大公布2015年第二季宏觀經濟預測,指本年第一季實質GDP較去年同期上升2.1%,並預料第二季實質GDP將較去年同期上升2.4%。港大經濟學首席講師王家富預計,香港經濟在今年上半年上升2.3%,略低於2014年下半年的2.5%,在本年下半年可能有所改善。
張學友:香港流行文化輝煌時期靠蠻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3-29
今年是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20周年。為隆重其事,該部門2月上旬特舉辦「學友30光年真情流露」座談會,邀請本地殿堂級歌手張學友親臨港大,與通識教育部助理總監黃志淙博士、社會學系副教授吳俊雄博士及學生張嘉倫對談,一一細數張氏入行30年的點滴……
港大馬斐森:保護院校自主是共同責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3-22
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教授昨天(3月22日)在一個活動上,被問到對李國章教授獲委任爲港大校務委員會成員及大學自主等問題,回應全文如下……
港大研究指 H7N9 於內地家禽出現地方性流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3-11
港大醫學院發表有關甲型禽流感 H7N9 病毒的進化、傳播和流行規律的研究,指出該病毒至少已經出現三種地方化流行譜系以及48種不同基因型的重組變種。研究同時在雞隻中發現一種新型 H7N6 禽流感病毒。這項研究結果於今日凌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向全球發表。
香港民族論與港人身份認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2-11
香港的所謂「邊界」,只是源於港英殖民地時期香港與內地的分界,繼而成為「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區與內地的分界,又怎可能成為所謂「香港民族」的「邊界」?香港人只不過是比內地同胞更早、更長時間和更廣泛地受西方和全球化的影響而已。無論是從種族、歷史、文化、地域、價值等方面看,我們都脫離不開中華文化和近代/現代中國發展的深刻影響和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