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起身邊這類的人,不妨給對方一個短訊:「掛念你,好久沒見了,你安好嗎?」這是一個問候的開場白。若對方正陷入情緒低谷,可能會回覆說:「不大好!」那就可以繼續探索下去,看看有否機會見個面喝杯咖啡之類。
我們說教育是「人影響人」的事業,「愛」是人傳染給人的。「關愛」的創新,不是一種設計,而是反璞歸真,撥開種種迷霧,允許人性的互相關懷,得到自然的流露。
如何讓學生體驗關愛的校園生活?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讓學生對學校產生歸屬感,這也是保持正向思維的重要元素。
當學校有清晰的共同目標,全體老師也為之奮鬥,努力各司各法去為學生建造成功的經驗,建立一間充滿關愛及培育學生充滿自信的學校。彼此步伐一致,才能追求成功。
參觀「炮循」(炮台山循道衞理中學),沈立平校長說:「學校安排的學習體驗,讓同學找到他們的興趣。」學校的期望:同學畢業後,找到喜愛的工作,自力更生,回饋社會。而那,不也是天下父母的期盼麼?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在關愛中成長、享受學習,擁有知識、技能和正面的價值觀,成為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人才,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過去20多年,學校引進不同的行政管理概念,推動學校持續發展,效果算明顯。但教育界要小心,因為愈走行政管理的路線,老師的心思也會慢慢轉移,將焦點放在行政事務多於學生。
佛教不是「神教」,身口意三業都會創造果報,惡因惡果不是求神拜佛就可以一筆勾銷的。所以,學佛要有恆心,「依教奉行」,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自知不受後有」為目標。
現代的學校制度基本上是個把人類塑成人力資源、分層分等的機制。學生須馴服預設的、步步高升的學歷考驗,以及被訓練獲得最好分數。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讓學生擺脫學歷的桎梏,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擁抱自己的前途。
貧困的眾生缺乏的是物質,物質容易滿足;而富有的人所欠缺的是精神的食糧。富有的人,如果貪得無厭,那份飢渴的心,和貧窮的人又有什麼不同?
現在有很多人,愛子女愛得很苦惱。因為對子女要求過高,子女卻無法順合其意;彼此心中承受了很重的壓力,久而久之,親子之間甚至會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
一份窩心的禮物,你有沒有收到過?或者送出過?
未來幾個月的香港,疫情未過,對於學生而言,繼續是人生一個大挑戰,關注他們的精神和情緒健康,是教育界急需着手處理的問題,社會各界亦需參與其中。
世界如此紛亂,這次我們的考驗是疫症,而我們不知道下一個考驗會是什麼。我們藉此要教給孩子正確的觀念,不人云亦云,也不譁眾取寵,不隨便轉述未經證實的消息。
幾個月前的「佔領大學」事件仍然為社會留下大量影像記憶,之於學界較深刻的可能是中學校長進入佔領區營救孩子。最初入校園是為救己校學生,後來變成拯救一般中學生和校友,過程細節已留在當時的報章傳媒報道。
「法」布施無形無相,盡虛空偏法界,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所以亦比有形相的「財」布施厲害,不可思量!
今天年輕人的表現,是否與他們在成長期所經歷的遭遇,無不令他們感到社會欠缺公義,成年人長期忽視他們的訴求有關?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發展心理研究教授陳會昌教授曾大聲疾呼:「教育要從孩子出生那一天開始!」但有多少父母能正確地、有系統地、持續堅守原則地,在孩子出生那一天開始「教育」孩子呢?
老師倘能建立理想的師生關係,取得其信任,破除隔閡,想必有助循循善誘之工作,是成功施行訓育和輔導的不二法門之一。明白了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重要性,我們作為教師下一步就要反思「良好」的定義。
修慈悲心:一份窩心的禮物,你有沒有收到過?或者送出過?
尊重不同價值觀念,對錯涵蓋不了世界,不評論,多理解。
林鄭月娥的開局良好,喪於一念之差,原因由特首和她的班子去檢討,但嚴重的後果則要全民承受。
馬鞍山保良局雨川小學要求學生要關愛、盡責及堅毅。在家校合作下,我們相信「雨川人」能更充分發揮三種精神,遇到難題時,能學以致用、迎難而上。
上一代的生活沒發生什麼問題,只是窮一點,大部分人的時間用來幹活,勤力做家務;孩子天生天養,自然而然學習父母,模仿父母,繼而了解父母,體諒父母,尊重父母。
缺乏同情心的人,有些是對人親疏有別,有些是對敵人有偏見,有些是為求私利,不過有些是出於病態。
復活有何意義?教育又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