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特朗普要重振製造業是不可能的任務?美國關稅收入增加 但可能付出經濟衰退代價?一起聽聽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博士的分析。

關焯照認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很多時都是舉棋不定,特朗普1.0的關稅原是針對中國內地,但卻與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大重要貿易夥伴先行攬炒。他笑說政策的不確定性未知會否造就「東升」,但「西降」卻大有可能。

在最高端的產業上,例如芯片,美國仍有優勢,但美國出口管制,中國又迅猛的追上來,將來高科技產品出現「白菜價」的機會很大,美國現時的貿易戰前景不妙。

2025年特朗普再上台面對一個新危機:老人危機。美國戰後嬰兒老了,今已是55至75歲之間,很多是嬉皮士一代Hippies,當年狂野而反叛,這批人的數字很驚人。年輕人還可以教育,叛逆的老人,怎教呢!

特朗普向加拿大、墨西哥開刀 或有更深層意義? 美國為何不可能重回製造業黃金歲月?一起聽聽譚新強的分析。

在這個中美長期鬥爭的年代,我的建議是毋須太過執着猜測誰勝誰負,更不可浪費時間等待結果。應做的事是積極裝備自己,增加個人競爭力。

拜登不是沒有做事,而是增加法規成本,上班到2024年5月,就增加了1.6萬億美元,是奧巴馬的時代5倍多,經營容易嗎?外國人大概沒注意,以為有很多優惠,趕着去。

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下,有競爭力的企業,哪有不以全球市場的需求來衡量自己的產能潛在空間?微軟、谷哥、亞馬遜、Nvidia,哪個不是這樣做?中國會衡量自己的產能是否過剩,不用美國指手劃腳。

此外,美國仍堅持不買中國的5G通訊產品、無人機與太陽能板,並禁止美國的芯片公司與一些高科技公司把產品賣給中國。這等同一方面限制美國人用中國出產的性價比高產品,另一方面又不許美國有優勢的公司賺中國的錢。

中國絕對不能學美國,一旦遇到外部壓力,就搞起貿易保護主義。相反,中國要承擔起大國的責任,通過高水平開放來實現共贏。今天,對愈來愈多的國家來說,中國本身的開放就是推動世界經濟再平衡的最有效的國際公共品。

無論是「產能過剩」還是「經濟戰」,本質上,都是西方近年對華經濟認知戰的一部分。可以預計,西方今後類似這樣的「中國敘事」會不斷產生。中國當然不能也不應該接受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的說法。

中國的製造業在大多數人沒有注意的情況下,已經一躍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對,是超級大國,還是唯一的。為何製造業的地位這麼重要?美國人應是很懂的。

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之後,亦一度出現過產能上的優勢,他們的出口何嘗不是對他國的製造業造成嚴重的傷害?歐美國家可嘗試過抑制過自己的產能?相反,他們是用炮艦去迫別國開放市場。別國想關閉自守也不允許。

美國近來心勞力絀,頭頭碰着黑,將來會重走孤立主義?澳門科技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雷鼎鳴認為,縱然美國將來走孤立主義之路,結果也只可能是局部的,不可能真的與世隔絕。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為何中國實質GDP增長一直高於美國,兩國GDP差距不縮窄反而擴大?說穿了一文不值,美國只是用急劇加息的方法從國外吸錢,人為地推高匯率,從而使它的GDP好看一點。

適逢今年是廠商會90周年,盧會長期望,廠商會能夠繼續協助推動香港經濟發展,對內向政府反映業界意見,並為會員爭取更多便利政策,對外則加強與國內、國際的經貿聯繫。

比較中美GDP內容,就如比較橙和蘋果,不能比,只能心中有數。製造業只佔美國GDP的11%,中國是39%,所以美國製造業只是中國的44%,拍馬難追。

傳統香港廠家胼手胝足,用創業精神將生意由小變大,由大變得更大,國家和工人都受益。但時移世易,轉型是必需的,但往往也是痛苦的。

中國經濟的確甚有韌力,即是在西方全方位的打壓下,加上內部的運作仍有點不順暢,中國的製造業仍不斷有新亮點。

今年預算案有特殊意義,就是香港過去的特點和優勢已生變化,我們的經濟發展必須有一套新思維、新策略。老本已吃得差不多,大家都希望預算案可以找到一條新出路。

在美國推動下,最近台積電工程師包機直達美國亞利桑那州,被視為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標誌性一步。喻示一個新的競爭時代已經開始,其中最根本的競爭,是各國圍繞科技創新所展開的競爭。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表示,指數經歷上季大幅上升後,本季轉為回落,反映本地中小企仍受環球經濟及疫情演變的外在因素影響,導致於來季的營商氣氛轉趨保守。

我國房地產發展確實超前了。好在中國製造業發展尚未被終結,意思是,我國仍然有機會完成製造業產業升級。通過稅改,讓資本重返製造業,依舊存在最後的機會窗口。

政治掛帥,經濟民生淪為犧牲品,有寬鬆貨幣政策損人利己在前,貨幣政策收緊損人不利己在後,佢贏你輸,佢輸你都冇得贏。中美全方位角力,全球皆輸。

儘管上海於4月封城,但封城的影響應會反映在次季的GDP。另外,製造業的生產物價指數(PPI)同比走高,達8.3%,仍處於高位(去年同期僅4.4%),所以中國經濟增速優於預期。

研究團隊探討的三大行業,都各自面臨挑戰,但同時亦有不少企業計劃回流香港生產或進行研發。要發展工業,歸根究柢,必先解決土地與人才問題。

印度人一概不理中國GDP是印度五倍諸等事實,繼續發「印度製造夢」,信心爆棚到極。美國人撤退,打擊了自尊,慘!

然而,一份全球協議並沒有達成,大國之間不但未能合作,反而美國因遏制中國而掀起貿易戰,進而推動西方陣營跟中國脫鈎。對中國而言,全球化帶來的美好歲月已所剩無幾,中國必須因應形勢重整發展策略。

本來,中國的製造業市場競爭激烈,有助於提升中國製造業的營運效益,讓美國人撿到便宜也沒有所謂,但現在美國竟埋怨中國貨賣得平,真是沒有道理。世上哪有買家嫌賣家訂價平的道理?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21-03-28
大嶼山南部尤其是牛牯灣周圍都可以看到雄偉的水牛, 估計大約有100隻左右野水牛。水牛不是香港本地種。 它們在20世紀初進口,因為強度使其非常適合在沿海地區耕作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