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三國志》中與關羽相關的核心要素有二:一是極其忠誠,比如他對劉備忠心耿耿;二是非常守信,比如他透過斬殺顏良來表達對曹操寬宏大量的感激之情。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是父母的期盼。不過,政途險惡,性情仁厚的讀書人或者別有懷抱。
俞雅凡看《三國演義》時,看到將領運籌帷幄,佩服軍師足智多謀,書中的情節引人入勝,但背後犧牲了多少士兵的性命呢?每一個士兵都有父母,都有子女,但後人根本不知他們姓甚名誰?來自何處?
俞雅凡深深感受到,1800年前諸葛武侯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義精神,古往今來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
三國故事綻放無窮迷人的魅力,處處在香港遺留下點滴的足迹,持續詠唱說不完的三國。
同樣的「日暮聊為梁甫吟」,諸葛亮等待的是他心目中「使臣以禮」的賢君,讓自己做出超越晏嬰的成績;而杜甫等待的是「當今聖上」派使者捎來的喜訊,有幸重登仕途,切勿重蹈晏嬰的覆轍。
到了今天,所謂「黑貓白貓論」、「河水不犯井水」、「茶垢論」俱往矣;當權者公然說假話,連騙你都覺得多餘,普遍缺乏政治信念和道德——以前治國是為了天下,今天則是為了一個人而已。
考試滿分的作文我最少已讀過3、4篇,都是聲明獲得100分滿分,被瘋傳叫人快快讀的文章。如此驚天動地,無懈可擊的文章,我都細讀,可是每次都令我失望。
一國兩制在政治上行不通對香港及港人而言固然是一件大事,然而實際意義卻是一國兩制作為一種政治與制度上的安排,無法令香港再上一個台階而已。
《出師表》寫於建興五年(公元227),是諸葛亮出師北伐曹魏,臨行前向後主上的表章,重點在勸勉後主「親賢臣,遠小人」。
現時香港的中學大多以粵語作為教學語言,而粵語既保留很多古漢語的特色,自然對研習古典作品頗有好處。因此,掌握正確的粵音正讀,無疑非常重要。本文續舉列名文《出師表》若干容易讀錯的字詞,探究其中的正確讀法。
處事,不一定要盡善盡美,更不必面面俱圓,但一定要問心無愧,以至誠至善的心,對待身邊每一個人。
我想把《出師表》中含而未盡之意表白一二,或許可以説明小朋友們深層次理解。我突然發現,這是一個很悲傷的故事。
李登輝已放棄台灣,寧願當日本皇民,名留日本史,可能有較佳一筆,真是一生不知自己是誰,打倒昨日的我,正如秦檜,死時宋高宗未死,還可封王。
有人問點解示威者會咁失策,見唔到有警員應立即撤退,我認為除了勝利衝昏了頭腦之外,他們不明白空城與空營的分別,白白浪費了勝利的果實。
赤壁之戰所發動的火攻,是否就像電影與小說中所描述般,足以徹底地摧毀曹軍,由此決定整個戰局的成敗?其實在這件事上面,還存在着不少可以爭議之處。
剛過去的6月6日,就是吾師霍韜晦逝世一周年的紀念,當晚在觀塘興業街的法住總部舉辦了悼念活動。出席的弟子,友好和嘉賓眾多,參加者無不懷念這位努力不懈,心無疲厭的老師,儒佛兼擅的大師。
諸葛亮之父諸葛珪,曾任山東梁父縣梁父尉,諸葛亮則少隨父遊宦其地。時梁父縣梁父山一帶,有民謠叫〈梁父吟〉,作者不可考(無名氏),為一首「樂府詩」,諸葛亮非常喜歡吟哦此民謠。
達到「天人合一」,不只是中國人的專利,而是世界共同之目標。
以事業作生命,是有意義的人生,亦是筆者寫這本《讀史論人生》的不言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