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進一步將經濟增長的引擎從出口切換到國內消費。中國有足夠政策工具來提高經濟增長速度,提振信心和扭轉市場預期需要振聾發聵的非常政策之舉,穩定了樓市和股市,就可以釋放強大的居民購買力。
9月中,中國政府推出自2007年以來最重磅的刺激經濟方案,最新傳出的是中央擬於發行超長期國債6萬億元人民幣,私市股權投資基金太盟投資集團執行董事長單偉建接受訪問時表示,中國較很多國家有更大的政策空間。
更刺激的是下次11月7日結束的會議,剛好碰上11月5日的總統選舉。聯儲局目標未達加上政治大事件,那幾日資產價格難免大上大落。
經過一輪又快又狠的加息,聯儲局既不知道緩和通脹的作用是否已經完結,也不知道冷卻勞動市場的效應會延續多久。除非短期內數據有驚人發展,否則減息四分一厘仍是最正路的謹慎選擇。
保交樓資金缺口可能達數萬億元,地方政府根本無足夠資金完成餘下保交樓任務。最佳和最無痛的解法,是央行通過印鈔提供保交樓所需資金,避免問題繼續拖傷經濟,引發更多惡性循環,甚至社會及政治不穩。
Gavekal 認為只要日圓止跌回升,內地和香港股市反而將是最大受惠者,估值便宜,未來前景愈來愈好。如若日圓真的跌至170、180 ,不止對日股不好,甚或將引發一場貨幣戰,連亞洲金融風暴都有可能!
內塔尼亞胡已知事態嚴重,必須想方法把美國拉回到以方一邊。內塔尼亞胡不愧為麻省理工加哈佛畢業生,聰明絕頂,竟想到此絕橋,藝高人膽大,攻擊伊朗大使館,引他們出手還擊,精準估到美國必被迫出手保衛以色列。
若不封好資本外逃漏洞,一旦出現2022至2023年美國大幅加息,或日後可能的台海或中美衝突等重大壞消息,將造成大量資本外逃,及人民幣與A股互相拉扯向下所造成的金融告急和經濟不穩。
由於夾心房需求甚大,中央政府亦可以其龐大利潤分成,成立一個持有海外資產的穩定經濟及金融基金,以便日後出現經濟、金融或匯率機時,可將其所持海外資產調回以收「勤王」之效。
內地經濟矛盾之處,就是在這不利創新投資的環境之下,貨幣政策其實很想透過銀行體系「放水」給中小企,只是效果一直不明顯。既收緊又放鬆,且看市場力量能否在夾縫中找到一線生機。
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是因為3年前我見到上海空置的寫字樓無數。當時上海據說有38個新的商場,其中有37個是空的。商場我沒有考查過,但寫字樓的大量空置卻非常明顯。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表示,基準利率「可能達到或接近高峰」。隨着通脹下降,利率過高,他擔心堅持貨幣緊縮對經濟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該局不希望犯上這樣的錯誤。
日本在如日中天時被美國打擊,接着經濟便乏善可陳,增長戛然而止,很多人不免問上一句,會否中國也將遭到同一命運,它的高速增長再也難以為繼?
日央行部署退出長達10年的超寬鬆政策,但這是一項具有很大風險的行動,需要有足夠的智慧、膽識及巧妙的執行。
直至今天,通脹目標仍然有「右派」色彩。堅持目標的,多被視為保守派。建議提高通脹目標,又或較溫和地回應通脹的,大多政治立場較左。吊詭的,是通脹對貧苦大眾的損害未必比對富人要小。政治這門學問真的高深莫測!
作者: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編輯部2023-04-09
中國式現代化對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實現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這兩項任務實現了,就能夠促進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
美國貨幣政策已經黔驢技窮,沒有其他更好的手段,堪稱已進入死胡同絕境。一個經濟體要有良性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有實體經濟創造財富,另外還要資源和財富有合理分配。
歐美地區,不同定義的物價指數多不勝數,既有CPI又有PCE,又分headline和core,而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則一直只有甲、乙、丙綜合幾個數字。為什麼?
貨幣政策的運作方式已改變了十幾年,不少教科書仍在教舊的一套,學生學到的是已經跟現實脫節的東西。為什麼?
日本11月通脹續創30年高位,面對全球緊縮貨幣政策的大潮,日央行很難再堅守其超級量寬,加息壓抑通脹只是時間問題。
香港除了要搶人才、吸引人才及培育人才外,鼓勵生育亦十分重要,鼓勵年輕人生育為未來的香港注入新動力,改善人口結構及挽留教育業界人才,方是可持續發展的正道。
2022年度諾貝爾獎的經濟學獎得主揭曉,得獎者包括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戴蒙德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商學院教授迪布維格,以表揚3人在「銀行和金融危機的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
宏觀經濟不是冷氣機,調整溫度後很快見效,貨幣政策有其「又長又多變的滯後影響」,我們今天看到的需求下降,5次加息分別有多少貢獻,只有上帝知道。
饒餘慶教授雖身處象牙塔,但也表現出悲天憫人的情懷,重點寫在貨幣發行局之下,1998年匯率是保住了,但民生經濟卻是苦不堪言,居民不得不從起居飲食上作大幅度的犧牲。
最近情況,平均租金升幅仍然高企,但新簽約租金升幅則一直跌了大半年,而且未有止跌跡象。如無意外,平均租金將會跟隨慢慢回落,帶動整體通脹由高處向下。
美國發起多宗經濟制裁,引發維持聯繫匯率與否的討論。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帶我們回顧貨幣的演變歷史,提出現代貨幣制度本質為信任本位。末來貨幣將會如何走下去?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聯儲局擔心的,是通脹成為關鍵字的時間太長,預期揮之不去,人人聚精會神加價加薪,貨幣政策的短痛就會變成長痛,要慢慢地用成本不菲的行動去改變大眾想法。
美國勞動力市場過熱,通脹難以回落,因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已傳導至消費者,且觸發薪金通脹,通脹未受控。經濟學家薩默斯認為聯儲局行動太遲太少。
想當年,我這個芝加哥學派訓練出來的學生,就是質疑貨幣政策是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更不相信政府大灑金錢可以挽救長遠低迷的經濟。至於結構性改革,涉及的個別利益集團的政治利益太大了。
當低息環境維持了一段日子,市場上的業主大多已鎖定低息,貨幣政策將來的刺激效果就會打折扣。也就是說,在樓揭利率的影響下,放寬貨幣政策短期或有威力,但久而久之,政策威力就會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