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特區政府在處理政治及社會問題之餘,一定要着重研究金融領域的可能遽變,盡量保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不致太落後於新加坡、東京和上海等其他亞太區域的金融中心。
解決疫情,香港才可全面開始復原,並尋求發展。解決基層住房問題,可以根本解決社會最大的矛盾和分歧,有利社會和諧,消除政治危機。
香港疫情從高峰回落,很多市民染疫,或已達群體免疫。政府可否調整隔離要求,增加兩地經濟交流?
今次山頂道8號單位的租客是一位華僑,相信還有更多內地與海外華僑富豪到香港居住。不少內地或者海外華裔人士,都非常關注香港地產市場,只要價錢合理的優質單位,無論租售都很搶手。
上海今次不封城,顯示中國在防疫策略上已有新突破,這種突破將有利於中國與國際接軌。當中國能與國際接軌的時候,香港要與內地通關就更加不成問題。
袁國勇教授認為,疫情防控措施可放寬到什麼程度,取決於接種疫苗的數量和速度。如果我們在老人和孩子中達到高的接種比例,就不必擔心放鬆。如果沒有,我們真的需要擔心。
有很多打了疫苗的人都希望早一些確診,甚至有人會話確診如首置,愈早愈好,因為確診之後就好似打了疫苗第4針,再次確診的機會就微乎其微。老實說,我都有多少心郁,希望早日確診。
對抗疫情,最「正路」的方法始終是開發疫苗、特效藥,以生物科技帶動研發工作。動態清零的方式是結合醫護和行政措施,好處是見效快,但耗用的人力物力太大,只屬一時之計。
在接種率提升及有了快速測試之後,如果Delta出現率減至最低甚至消失,香港是可以與Omicron共存。
與病毒共存,和病毒為伍,等同與敵人共舞。那是認同「部分人可被淘汰,容許放棄部分人」的叢林法則,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維。中西抗疫模式的本質分別在此。
特區政府選擇清零,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可以理解。愈來愈大灣區化的香港,覺得和中國內地通關遠比海外互通重要,付出的代價是有些跨國公司將員工遷往新加坡,亦有一些專注發展中國市場的商家棄香港而選擇落戶上海。
在疫情肆虐時,個人行蹤資料對控制社會防疫抗疫非常關鍵,各地政府不能只顧追求理想、盲目地偏重民意。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首次出席新一屆立法會答問會,議員關注重點包括政府遏止疫情措施、通關時間表,以及23條立法等等。
全球防疫治疫速度趕不上病毒變異,香港不能不嚴加防治,擺脫現時政府的疏漏,與內地一起為香港克服疫病而戰。
政府不要指責市民「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理他人瓦上霜」,因為很多事情無法理會。更不要指責人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向手中書」,因為眼前很多事情都只能獨善其身。
分析樓市是非常複雜的事,不能依靠主觀意願。很多人以為疫情、移民潮會讓樓市下跌,但我們一定要看數據以及整體情況。那麼,2022年樓價走勢又會是怎樣呢?
個別人士由於自己的無知、任性、放肆,把病毒散播在社區之內,這一、兩個人的自由、人權是真的自由、人權,抑或是對其他人和社會的蓄意傷害、攬炒?
內地方面的謹慎亦不是沒有理由的。中國有14億人口,而在防疫策略上,又選擇了務求清零的做法。一旦因與香港通關而露出一個缺口,後果可以十分嚴重。內地覺得,通關的風險與回報有點不相稱。
今年大約有3000多宗辣招稅成交,換句話說,樓價在某些人來說仍然偏低,單是這個因素就會令樓價上升。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縈繞不去的故鄉。對於安土重遷的中國人,鄉愁是鄉土情結的永恆主題,或許有朝一日垂垂老矣,故鄉會是生命的燭火,寄託着葉落歸根的盼望。
現在出現了Omicron ,或者令原來商議好的局部通關要推遲實行,但如果按照特區政府已經制定好的方案去做,可能會出現埋怨聲不斷。
政府不斷望能與內地通關,然而新冠肺炎輸入個案不斷出現。術數名家蔣匡文逐點剖析為何港府一直都不能做到通關,有哪些措施可以紓解眼下的困局?
通關固然重要,但香港的國際聯繫也是我們的強項,一面倒跟從內地防疫措施,將令香港國際城市褪色,長遠對內地也非好事。
1年9個月在深圳居家「學習」的港人子女,積壓問題已不少,再冷處理的話,問題只會日益嚴重。
香港政府一直考慮與內地通關。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以自己深圳檢疫隔離21天的體驗與觀察,分析香港要通關需要做好什麼準備。一起聽聽雷鼎鳴教授的分析。
新聞指出,中港通關商討進入最後階段。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如果不推行全民健康碼,通關定必無望。香港政府目前要內保清零、外防輸入,才能與內地通關。一起聽聽黃教授分析。
歐洲比美國更成功控制疫情,除了是因為疫苗接種率較高外,前者的快速測試亦要比後者要更普及。
香港人比內地更加重視隱私是事實,但這個現實情况之下,也有不同的健康碼做法。政府的責任不但是要給市民有選擇權,還要主動解決問題。
長此下去,世界大多數地方都會成為有病毒出沒的污染區或半污染區,唯獨中國是淨土。一旦放寬與國際的通關,內地便不敢放寬對港人的隔離要求,香港真正處於兩難之局,需要作出一些抉擇。
內地堅持清零、堅守外防輸入的做法短期內不會變,如此,香港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要配合國家要求,設計內地版的健康碼;二是乾脆讓港人直接向內地申請「內地版健康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