諏訪內晶子這次演奏的作品,是比利時小提琴家亨利·維厄當的《A小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一般樂迷大概會對這首樂曲感到非常陌生,而這首「冷門」樂曲,其實在小提琴界並不冷門。
出乎意料地,孫旻秀由一開始,已將浪漫婉約作為大前提,將這首整體上起伏變化較為平坦的樂曲,分拆成對比強烈的演奏,但連接的過程順暢,樂句之間的呼吸間隔亦相當多。
我怕應酬,故此,羨慕懂得和別人打交道的能者。我覺得Flora了不起,她過去在香港藝術節工作多年,擔任發展總監,負責制訂籌款策略,並和商界、贊助機構、捐款者等合作。
一開始是編鐘清脆的高音階聲響,蕩漾整個音樂廳,緊接低音弦樂與嗩吶發出不協和音效,為管風琴的長音鋪墊。經過一輪協奏,阮咸和低音革胡等彈撥下,管風琴低音吟唱,編鐘發出細膩的音符,如幻如真。
對於屬於中國的古典音樂──崑曲,幾近失傳的劇種,竟然是現存老師們憑記憶,耳目相傳手把手調教出來,對於每次還有幸聽到本質上還未被沖淡走樣的原味流傳範疇,心裏還敢怠慢面前的每一句嗎?
從曲目來看,這次演出可以說是樂團的一次重大突破,從純弦樂擴展至銅、木管樂,以及定音鼓,儼如一支中型雙管樂隊,仍然由德皓明坐着領奏。這種由樂團自主演奏模式類似美國奧菲斯(Orpheus)室內樂團。
作為本地的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將會與桂冠指揮葉詠詩,演出一場當代作品音樂會。除了有美國作曲家巴伯及柯普蘭的代表作外,更有委約本地著名作曲家伍卓賢所寫的《飛LIVE!》及《繁星》。
筆者很榮幸訪問《末戀.無愛合約》的編導張達明先生、女主角張雅麗女士和男主角王維先生。與跟他們深情對話後,筆者看到戲內戲外都可以有藝術元素:尊重、包容與愛的付出。
香港的復常之路漫長也崎嶇,疫後加油打氣,說易行難。香港中樂團可以說是走在復常之前。
2022年年輕編舞者毛維受澳門文化中心委託創作了《當打之年》,藉由舞蹈演出,探討這群步入當打之年族群的脆弱與堅強。今年他接受第51屆香港藝術節委託,創作了全新長篇作品《狂人派對》。
本年度香港藝術節恢復現場實況演出,一個多月的藝術盛宴最為矚目的,肯定是2021年國際蕭邦鋼琴大賽冠軍劉曉禹,首次在大中華地區獻技。意義較20年前另一位蕭邦華人冠軍李雲迪亮相香港藝術節更甚。
欣賞舞蹈有很多角度和方法,而藝術總是不分對錯,也許放下理性去分析和解讀,任憑感受融入當下氣氛去看看能否產生共鳴,是一種更純粹的欣賞角度。
在香港藝術節創辦初期,新馬師曾已兩度亮相其間。2022年,適逢藝術節邁向50周年,他們特意邀請多位當時得令的粵劇演員,在名伶新劍郎帶領下,演繹4部新馬師曾的首本戲,向一代伶王致敬。
今年香港藝術節的唯一境外樂團來港演出,正是蘇州交響樂團。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情況下,《蕭十》音符所承載的苦難、掙扎和釋放,聽得其時。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之後展開大規模國際巡演,掀起全球崑曲復興風潮。背後最重要的推手,就是華人世界最重要的文學作家白先勇。
明年會否有中東阿拉伯劇團來香港呢?
正是這些微妙的生活點滴,慢慢構成了家庭,一個一個家庭聚在一起,衍生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