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供應前景持續改善,團結香港基金籲政策重心應從提量轉向提質,逐步提升公營房屋單位面積,及當中資助出售單位的比例。
如果政府發債是用於投資,又是否可行呢?這個情況就像個人應否做投資一樣。香港樓價高企,要全額支付買樓款項,一般人不易做到,但透過銀行貸款做物業按揭,就能夠迅速取得物業的使用權,可以自住或放租。
建於1911年的舊球場是中國最悠久的哥爾夫球場,場內有不少明清時代的古墳,部分仍有原居民拜祭,令球場增添古舊氣息。2018年香港哥爾夫球會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議將粉嶺球場整體進行評級,但至今沒有定案。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將親臨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就發展新思路與嘉賓暢談。她在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未來25年香港發展需要約7000公頃的土地儲備,當中包涵兩大版塊──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
只要土地供應充足,香港住屋階梯分三層已夠。第一層是公屋,照顧的對象是那些連在私人市場租樓也負擔不起的人。第二層是為所有香港人而設的「港人首置自住房」。第三層是完全不設限的私人住宅市場。
本港出生人口將持續減少而急劇老化,其實面對這堆推算香港未來客觀形勢的數字,政府、商界、社福及其他公營服務機構負責人如何在政策和營運層面上應對有關人口轉變帶來的挑戰?
「孫九招」雖已是20年前的舊招,仍有值得參考之處。這些招數,愈早推出愈好,否則市場受到的傷害會愈來愈多,屆時再出招,可能為時已晚。
筆者認為,政府應該重新考慮將位於港島西端的青洲和周邊水域,研究納入可填海範圍。原因很簡單,香港目前面臨嚴重缺乏可在短中期內建屋的可發展土地。
由於中產人數上升,加上各個社會階層均有房屋需求,推動私人屋苑樓價不斷升值。公屋居民上不到居屋,居屋居民也上不到私樓。王于漸教授建議,政府應重推「租置計劃」,以廉價出售公營房屋,協助較多港人置業。
市建局實在應該去處理地契或背景複雜的舊樓地盤,如土瓜灣十三街等,以擴大餅源令更多舊樓業主受惠及更多房屋量供應。
近日在郊野公園邊陲建屋的提議重上議程。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郊野公園界線可以重劃,而反對人士蠶食郊野公園的說法過於危言聳聽。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如何「強化政府治理能力」、「提升香港競爭力」以及「建立關愛社會」?候任特首似乎未有太多着墨。不過,他在土地及房屋供應方面如何「提速、提效、提量」就提出一些較具體的措施。
新任特首,「武官」出身,應該把握上任後的良機,大刀闊斧,盤馬彎弓,特別是以往通才官員不敢觸碰的正確道德方向。
候任特首李家超的競選政綱題為「同為香港開新篇」,當中較多是願景性的文字,欠缺的仍然是市民能看得見、抓得到、有份「同」行參與的政策制定和推展,以及大眾日後能用以衡量成果的績效指標。
李家超候任特首公開指出,施政要以結果為目標。杜甫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目標,亦是結果。
特區政府在回歸後施政阻力重重,無法凝聚民心,難以動員民間力量支持政府,歸根到柢都是「三不像」的政治體制,令政府既缺民意基礎,又沒有強大的政治盟友,更沒有堅實的基層網絡支持,與政府架構改組與否相關嗎?
李家超的政綱有遠見而且準確地應對了2019年動盪的社會經濟根源。他任命的司長、副司長和政治助理將如何與現有公務員合作,實現四大政綱,這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是必要的和可取的,但成效仍有待觀察。
過去多個新發展規劃研究,都是各自為政,只處理個別範圍內原區重置受影響設施。成立新界優化發展局後,應視整個新界為一個大棋盤,獲取更多規劃和土地整合紅利。
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周五(29日)發表參選政綱,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及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對於政綱容納了他們提出的眾多建議,均表示支持,認為十分全面且具前瞻性。
距離特首選舉一周多,候選人李家超發表政綱,強調加強政府治理能力、增加青年上流機會等4點綱領。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認為,政綱以彌補政府不足,並提出解決方案為主。
如果政府官員知道新樓有熟成期,供應就不會放慢,對解決樓宇供應不足的老問題有解答作用,但官員似乎飲酒就叻,卻不懂得靈活運用。
如果今次特首選舉,只有李家超一個人能夠入閘,那香港人可能連觀看選舉辯論的機會也沒有。我建議選委會應安排一場公開的答問大會,由候選人(即使只有一個)來面對公眾的查詢。
解決疫情,香港才可全面開始復原,並尋求發展。解決基層住房問題,可以根本解決社會最大的矛盾和分歧,有利社會和諧,消除政治危機。
近日,香港地產建設商會反對將啟德5幅商業地改劃為住宅,認為政府不應破壞啟德長遠的規劃願景,來應對房屋需求問題。這個申述如何反映他們對政府加快建設房屋力度的意見?
由於香港人口可能已經見頂,而事實上本港的勞動人口亦早已於2018年見頂,我們的房屋政策理應由大幅增加建屋數量改為積極推動改善居住素質。
無論公共房屋或「土地共享計劃」都會碰到棘手的收地和補償問題。筆者倡議一個創新的「私人資助房屋計劃」,由私人財團斥資購入私人土地興建「特種居屋」,幫助香港人上車。
屋宇署、規劃署、地政總署3個部門的審批工作緩慢,耽誤時間和增加不確定因素,一直為房地產界及專業界詬病。今次政府架構重組,應該是針對糾正從前發展過程中的短板和迎合未來發展計劃的需要。
所謂「限呎樓」措施只是轉移社會對房屋供應不足這個根本問題視線。有評論認為此舉更會奪去部分經濟能力有限的市民「上車」機會,是好心做壞事。
政府自己不肯放棄來自地價的收入,怎好意思指控地產商不肯平些賣樓?在麵粉比麵包還要貴的年代,平賣麵包的結果,就是沒法補充足夠的麵粉,去做更多的麵包。這是導致很多小型發展商沒法經營下去的主要原因。
自市建局受命於政府開展「首置」計劃以來,大坑西新邨重建方案是最大的「首置」單一項目,為社會重建置業階梯邁出了重要一步,值得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