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韻》‧沒韻‧普沒切一音下同樣有「哱」字,釋云︰「吹氣聲。」可見《集韻》‧薄沒切「哱」的「聲也」同樣是指「吹(氣)聲」。換言之,「哱」是摹擬「氣體噴出」時的象聲詞。

原來不但閩南話和粵語傳承了「年頭」的「年初」義,福州話亦然。

在粵語與現代漢語共同語中,「鐺」的意思略有不同。共同語中的「鐺」限於「烙餅」之用,與「飯」無關,但粵語卻有「飯鐺」一詞。

筆者一系列的《粵語古趣談》,內容一向以「考本字」為主。不過,近年發現有一些字,也須為之作「考本音」的工作,因為其「本音」連所有粵音字典都漏略了。

筆者相信,「黃河」之所以名為「河」,皆因其水勢浩大,水流湍急,發出如「河」字的聲音。這就像我們稱貓為貓,稱鴨為鴨,稱鵝為鵝一樣,都與其發出的聲音命名之。

粵語常常以一個音字來代表「放置」的意思,到底在書面上,哪一個才是正字?

「攪dim22」就是「辦妥了」或者「弄好了」的意思,此詞現在多作「掂」,但實際上應是哪個字才正確?

今期專欄談論兩個常見的粵語字詞「靡」及「有種」。它們在上古表達什麼意思?現在又多常用於哪裏?

粵語的「嘅」就是古書中的「其」這一點,其實已有不止一位筆者的同道中人講過了。筆者不敢掠美,只是想於此在書證及音轉之理方面稍作補苴。

在粵語中,我們常見以疊字來形容聲音的象聲詞,可是兩者的音調卻不相同,為什麼呢?一字多音多義也是常有之事,但同音同義在國語和廣東話竟然有不同的使用規則?

今日粵語解作「揭」的kin35字,實當以「攑」(揭)為本字。

今次筆者和大家探討一下兩個看似相同讀法,但實際上音義均不同的「㝓」與「昅」字。

粵詞當中有不少嘆詞,靈活生動地反應說話者的感受。原來這些嘆詞也經歷了許多個世代,傳播至今!

現時香港的中學大多以粵語作為教學語言,而粵語既保留很多古漢語的特色,自然對研習古典作品頗有好處。因此,掌握正確的粵音正讀非常重要。本文續舉列韓愈和柳宗元的文章中若干容易讀錯的字詞,探究其中的正確讀法。

明周夢暘《常談考誤·長音仗》:「長字三音:平聲在陽韻,上聲在養韻;平上二聲人多知之,去聲鮮有不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