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當時內心的表達,至於是跟貪嗔癡還是戒定慧相應,就要看自己的修為了。
我們不可以指令世事如何發生,必須開放地對待轉變與無常,因為它們是生命中的事實。既然真相是無常,便要學習開放地面對身體、精神及外間的轉變。
天氣、健康、事業、愛情都無常,那就每天躺平?太無趣了。還是要打傘出門,好好活着。但多點借力使力、順勢而為。
大事小事都是人生。好的壞的都是生活。快樂地去工作,開心地過日子,是人生智慧。不是每件事都有結果,不須每個夢想都要實現。
飛絮晚來秋,歲月崢嶸意未酬。
一切的快樂不在物質的享受,真正的快樂是心安自在,知道「少欲知足」就是快樂。
人生有很多無常,但有一樣真實的東西,要靠大家用心找,就是自我清靜的境界。
想要保持「自在」,秘訣就是要「心在」,很多人大部分時間都人在心不在,即是等於身心不平衡,又怎可以自在呢?
心鏡不要只照自己;面對變遷無常的人生,若能放大心量、換個角度照照外面的世界,便能海闊天空、任己遨遊!這樣的人生,不是很快樂嗎?
雖然佛教並不提倡祈福,但佛是慈悲的,明白我們有訴苦,私底下懺悔,燃點希望的需要去支撑我們面對無常,應付逆境,持續修行,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和眾生緣分最厚的菩薩之一。
深信,上天關閉一扇門,便會打開另外一扇門。 天無絕人之路,在絕望煙火之中,仍會有一絲的希望。
佛法教導我們要活在當下,簡單來說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所謂「無常才是正常」,遇到事情不如想像中發生時,也是很正常的,只要能當下面對、馬上接受和即刻處理便好。
「命如果待熟,常恐會零落」,人生無常苦多,若只憂慮於「待熟」與「零落」之間,不如把握當下,用心踏實地過每一分秒,心無愛欲便無憂怖。
萬事萬物都不斷在變化,此刻的不明朗,終究會過去。就如我們穿過黑墨墨的隧道,隧道的盡頭就會重見天日。
普渡蘊涵一個令人感動的母子故事。
大部分人看事情都只是看表面現象,不自覺地會被既有的觀念所限制,如果想要跳脫這個限制,就必須透過修行來開啟智慧。
月初我曾去看這個孩子,看到原本白胖、可愛的孩子,如今卻躺在病床上像個小植物人,連哭都無法出聲,因為頸部做了氣切,看了好心疼!
美國有些人認為教漢語是一種政治行為,應該予以禁止。那麼在美國國外教英語、唱英文歌、吃漢堡包,不知已經多久了!那又怎樣說呢?
世間的物質固然無一不在成、住、壞、空變異之中,而眾生的心性,也難免流動於無常、虛偽、生住異滅的妄想裏。
人生啊!以為位子高、錢多、名氣大才是最好的,但是什麼時候突然一口氣上不來,就這樣到了另一個世界,到時候再有錢、有地位、有權威都沒有用。
面對各種災難、疫病,種種無常變化的痛苦,我們內心都要有很深的覺悟,除了要有愛心、同情心、慈悲心為受災者祈禱、祈福,迴向他們減輕痛苦或轉生善趣外,還要有服務眾生的智慧。
面對生命的挑戰,我們可以選擇培養接受環境的平靜、改變環境的勇氣和分辨可改變和不可改變的智慧。
人生本無常,聚散無定數,生命中有很多事,是我們沒辦法掌控的。
近來讀到法忍法師一篇〈淺說西藏生死書〉的文章,原來書的用意是要通過人面對死亡,感覺到世事無常,人也無常,所以一切都不值得留戀,就能放下,不再執着,這可算是解脫的第一步。
兩、三年前我的佛教皈依師父說我應該開始準備人生的另一階段,當時我有點錯愕,其後不時就面對身邊的人、很久未有聯絡的人和間接的朋友生病、離世的消息,有些令我傷感,有些令我覺得震驚,才明暸師父的深意。
人們當然喜歡能帶來幸運和驚喜的偶然性,在意外的喜悅中欣然接受說「這些事是會發生的」。 但不如意事常八九,努力解釋偶然性是一些哲學家致力的工作,包括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
萬事隨因緣生滅,我們無需太着意眼前的一些煩惱。今天看來了不起的大事或不可解決的難題,過了一段時日後驀然回首亦往往不過如是。
日本茶道的禪意較在程式和整體環境中發揮,中國茶道的禪意較注重在泡茶的色香味的變化中來體驗。
19世紀以前,放眼世界各國的小說,似乎還沒有一部能超越過《紅樓夢》,即使在21世紀,在我閱讀的範圍內,要我選擇五本世界最傑出的小說,我一定會包括《紅樓夢》,可能還列在很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