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上看來,「無我」的修行好像很難做到,其實我們可以試試從轉念開始。
古語有云:七尺之軀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很多事情我們作不了主,但是一點之心,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狀態。
行善的意義遠不止捐出的財物,更重要的是,通過善舉,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有些人平時看似很放鬆,其實一直有着時刻覺察的心,不會因為外在環境而放逸或迷失自己,也不會因為執着而表現得過分投入,看起來安住平穩,這就是將禪法運用在生活當中。
有智慧的人,應放下浮誇的功名富貴,以換得一生的安心自在。能捨才能得;不能捨的人,既不能真正擁有眼前的一切,也失去了平和的心境。
任何事都不需要太執着有什麼形式上的問題,最重要在過程裏是怎麼去投入。好像喝這碗茶,不一定是自己本來想喝的,但是因緣如此,我們便面對和接受好了。
人生無常,免不了生、老、病、死。過了一天,表示我們的生命已減少一天。因此,我們不能讓時日空過,而要好好把握每一個學習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修行都是想得太多,反而無法了解簡單的真相,其實只要放輕鬆一點,效果會更好。
每件事能否成功,都要眾緣和合,只要在過程中盡力,不用執着結果,做起來就會很輕鬆。
我們吃飯時千般計較,睡覺時就萬種思量,吃飯時根本不是在吃飯,睡覺時也不是在睡覺,每個當下都沒有專心,做一件事時卻想着另外一件事。
人,在歲月悠悠中老去,在塵世勞碌憂患中成長,又何嘗不是一種生命之美?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必須要學會面對。走過崎嶇,仍熱愛生活,就是勇者。
《誰想開悟?》的決賽設有三個回合,每位善知識將就其開悟的成就接受測試。每回合會有一名決賽者被淘汰,並被送回到源頭。
世間許多苦惱都在一念之間,退一步海闊天空;佛家也鼓勵人積極向善、創造好因好緣,離苦得樂。
Otto 指,美學上的要求只是基本,在這之上的層次是要求對用家、社會、下一代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