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時代,人被掏空?學習像鑽石打磨,像瓷器燒製。關鍵在於掏空後如何補給。避免虛假的填補,放大AI沒有的人味、人情、人性、人慾,才是活出意義,點燃生命火花的關鍵。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是真的,我們若能從此不再喝瓶裝水,不再用免洗餐具,多次重複的使用塑膠袋,每個人都「莫以善小而不為」的話,那麼這次的疫情反而是後代子孫之福。

人生的得失。怎麼去算? 人生是加數還是減數?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取向。

工作久了,一切都適應了,當教育的工作是穩定的時候,這又會否失去了動力?教育的初衷又是否能維繫得到呢?

每當我在生命中遇到逆境時,會告訴自己:「太好了,又有學習和進步的機會了!」頓時逆境也會變為順境,這就是聖嚴師公所說的「境隨心轉」。

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別人看不起我們,是別人的事。我們要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萬般滋味,都是生活,人生不止於忙碌。 以何種態度去看世界,過的就是何種的人生。

「正向」其實就是要有正向的情緒和人際的關係。父母能夠有正向的思維,自然育兒就有法,因此父母要先讓自己能夠成為正向的人。

要表達感謝總是有不少方法,阿姜布拉姆透過最細緻的小節,演繹了無論何時何地,任何人都能夠展現慷慨的情操。

每個人心中都是一片田地,每個願望都是一顆種子。人生有如一本書,不在乎長短,而在乎精彩和有意義。

移民很多時並不「風流快活」,甚至乎如果八九六四移民潮的歷史重演,不少賣樓移民的人可能因而掘少幾桶金。

如果政府保障基本生活開銷,你還會去上班嗎?研究發現,其實大家都太高估金錢的價值了;若想找到生活重心,世上還有其他有意義的事。

本社作者、《基本法》委員會港方委員劉迺強日前因病不幸去世,終年71歲。本社精選劉迺強先生的遺作,以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