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民族主義

特朗普復出引發了人們對世界和平錯誤的期望?
作者:盧兆興2024-11-10
特朗普政府與其喋喋不休緬懷「讓美國變得偉大」的主題,不如重新思考,它究竟希望創造什麼樣的美國和面對什麼樣的世界。
歐洲為何強推民族融合政策?
作者:王弼2024-10-04
經過百多年的發展,民族主義成為了大一統政府的絆腳石,歐盟失去了英國一役,就是英國的民族主義從中作梗。若歐盟要持續壯大,便必須弱化各成員國的民族主義思潮,引入大量移民正是這個理由。
中國的戰爭、記憶、民族主義
作者:編輯精選2023-12-30
中國對二戰的看法,包括戰爭中的事件、戰爭的目的、戰爭的遺留影響等等,深深影響了她與其他國家交流的方式,而且與過去表現出來的形象差很多。
演繹、歸納還是繼續批判?──港人身份認同之「何去何從」
作者:施林海2023-11-21
在身份及文化歸屬上,我們需要哪種思維?是演繹、歸納,還是任意否定批判?除了關注什麼令我歸來,什麼是我的理想家園外,我們更該反求諸己,撫心自問,在文化/身份認同上,我究竟為自己做了些什麼?
軍備競爭是中美競爭最糟糕的形式
作者:鄭永年2023-09-20
中美兩國是世界秩序的兩大支柱,美國不可能在沒有中國的情況下維持世界秩序,中國也不可能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建立世界秩序。作為公民社會的一部分,我們應盡一切努力,讓雙方關係重回正常軌道。
「華人之光」,有何不妥?──也談黃秋生「怪異」評論背後之玄機
作者:施林海2023-03-24
雙重標準,真是港式世界公民論的核心元素,相當站不住腳,也無比「怪異」。但用在嘲弄或批評自己的國籍和同胞上,卻如此理直氣壯,正義凜然,仿如站在虛浮無根之高地上的道德判官,着實令人speechless。
劉兆佳:誰失去了誰?
作者:劉兆佳2022-11-14
即使中國所謂「失去了」美國和西方,中國人民不但不應該感到惋惜,反而應該視爲值得慶幸的事,因爲這代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走對了。
國家利益是普世價值 民族主義並未過時
作者:關品方2022-10-11
古往今來,人類歷史始終是一個弱肉強食,優勝劣敗,你死我活的世界,個人離不開國籍、種族和膚色的標籤。當國際形勢發展到敵我雙方在戰場上兵戈相見時,我們會發現國家民族才是最根本的安身立命之道。
首相的下場:保守右派政府的終曲?
作者:霍詠強2022-07-12
這星期的國際大事接連令人喘不過氣。美國考慮取消部分懲罰性關稅,英國首相約翰遜眾叛親離被迫請辭黨魁,安倍晉三被刺身亡等,都表明國際環境依舊風雲變幻。
安倍晉三為中日關係留下的遺產
作者:盧兆興2022-07-11
日本的對華政策已經感受到了安倍的遺產:在未來幾十年裏,在一個自信和「野心勃勃」的中國,以及日美和日本與西方同盟之下,與中國進行務實接觸,並逐步進行軍事重整。
習近平對香港未來25年重要講話的意義
作者:盧兆興2022-07-04
習近平的講話對於香港是高度正面的,香港應繼續認識到改善和提升治理水平、解決民生問題、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利益,釋放創造力和維持經濟動力,以增強香港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霸道外交與雙重標準──兼論附和聲音
作者:施林海2022-06-16
西方人對外使用雙重標準,致力抹黑他國的民族認同;對内則致力維護自身民族認同,「時刻不要忘了自己是誰」,如此都是維護自身利益,可以理解。但如果本國人都對這些言論拍手叫好,那就真是稀罕,也很值得深入研究。
從民族主義到社會主義到中華文明
作者:關品方2022-05-21
「一國兩制」不表示香港要取消資本主義改行社會主義,而是要明白到中國在發展自具特色社會主義的同時,資本主義制度其合理性的一面有極佳的可供參考對照的作用。
法國大選顯示民族主義抬頭
作者:施永青2022-04-27
現在法國竟有四成多的選民,投票給一個主張放棄普世價值的人,怎不令人有點驚異!如果普世價值的道德堡壘在法國也可以失守,在其他地方一定更難保得住。
潘俊恩:香港對YouTube投鼠忌器,當自主研發本地平台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25
香港的本地平台必須佔據主導地位,才能對抗西方媒體肆意制裁本地政要的手段,杜絕外國勢力干預,亦能避免以中國大陸媒體作為替代品,將極端民族主義和篩選言論的影響力降至最低。
陶傑:俄國人的民主艱辛探索失敗了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4
俄羅斯的民主實驗失敗,因為國土面積大、資源豐富、人民有3億之多,比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等,既是國力經濟優勢,也是沉重的包袱。
陶傑:希特拉與普京的比較
作者:編輯精選2022-03-18
論意識形態的邪惡程度,希特拉遠遠超於普京。論發動戰爭的初心和各自的歷史虛無主義,兩個人都一樣。
印太戰略下崛起的印度,卻成「失敗國家」
作者:張翠容2022-02-23
莫迪企圖操弄民粹主義的行為,埋下不少社會衝突的種子,而且波及到鄰近國家,令原本已矛盾重重的鄰邦關係更是雪上加霜,恐怕最後會導致地區不穩。看來,美國向印度下重注是福是禍未可逆料。
「谷愛淩現象」背後的四大涵義
作者:施林海2022-02-14
谷愛淩橫空出世,在本屆冬奧為中國舉奪得自由式滑雪金牌,萬眾矚目,成為中國滑雪界的領軍人物和世界級運動明星,前途無可限量,媒體將之稱為「谷愛淩現象」。對我來說,谷愛淩現象反映出四大意涵。
中國經濟放緩外交遇險 須保持貿易與創新紅利
作者:劉寧榮2022-01-04
經過40年的經濟快速成長之後,中國經濟正面對下行的巨大壓力。在這樣一個時刻,2022年中國需要一次新的「南巡」奇蹟,需要改革開放之後第三次與世界的重新連結和擺脫困境的革新。
漁舟唱晚還抹紅 凱非凱旋又見楓
作者:丁望2021-10-08
中、美、加三方妥協,讓孟晚舟事件、康明凱事件告一段落。漁「舟」唱「晚」還抹出鮮紅的「中國紅」,「凱哥」(Michael Kovr)雖無「凱歌」、「凱旋」之勢,卻也回到自己的家園,又見橙紅的加拿大楓葉。
彈雨餘生 張贛萍
作者:鄭明仁2021-09-16
張贛萍把軍旅生涯出生入死的經歷寫入小說裏,處處有他的身影。他寫人物有血有肉,寫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寫國家、民族大義,夾敘夾議,文筆生動,吸引大量讀者。
「盛唐‧小京都」選址失當,非歸咎日本文化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09
大連的日本風情街「盛唐.小京都」開業短短9天即因捲入民族情緒的輿論漩渦,遭勒令停業。日本侵華、釣魚台爭端、篡改教科書和參拜靖國神社等「軍國主義」烙印,迫使「盛唐.小京都」成為外交衝突下的犧牲品。
加拿大是否移民理想地?
作者:馮應標2021-07-23
成功移民的關鍵,就如木匠的座右銘「量度三次、鋸切一次」,鋸開的木,是可以用膠水駁回,但斷痕仍在。
林行止:戰狼外宣放下身段 中美口角繼不動武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13
美國2018年對華發動「貿易戰」後,中國外交作風漸趨強硬,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對美國為主的西方減少使用謹慎的外交用語,甚至出言反駁,被外媒稱為「戰狼外交」。
日本的過去會否成為中國的未來?
作者:編輯精選2021-06-16
令人擔憂的是,如今中國的大眾媒體不斷炒作盲目愛國情懷,利用百年國恥來哄抬恥辱感的敘事,甚至將中美矛盾提升到東西方文明衝突, 認為中美必須決一死戰。這一系列現象都與二戰前的日本所經歷的如出一轍。
蕭功秦的再「諫言」:我們沒有值得盲目驕傲的資本
作者:尹瑞麟2021-05-27
如果我們沿用「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老套路,來解讀中美博弈,美國則會認定中國是在動員全世界的共產黨,聯合起來對付「國際帝國主義」。這樣的雙方惡性互動,會變得「非正即邪」,你死我活。
二次回歸的不足與隱憂
作者:袁彌昌2021-04-13
如果實施《國安法》和新選舉制度只是填補香港在國家安全的短板治標手段的話,那麼「二次回歸」應當是治本的目標。
不是專家談疫苗
作者:曾國平2021-03-10
不少醫學專家一方面力撐科興疫苗,鼓勵市民接種,一方面就去接種另一種疫苗,又或不透露個人選擇。這種言論和行為的落差,是否源自一些常人難以明白的科學根據、專業判斷?
現實主義的反擊──全球單極格局與自由國際秩序的瓦解
作者:袁彌昌2021-01-13
在現實主義的秩序裏,列強間的優勝劣敗大多由經濟實力所決定,美蘇之間也是如此,與它們的意識形態沒有多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