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不明白為什麼金庸會為角色的坎坷遭遇而黯然神傷,淚濕稿紙。現在明白了,因為他寫的皆為真人真事。
在這一篇,筆者會首先剖析隱藏在倪匡和金庸兩人作品之間的連繫。
筆者盼望日後襄陽市民和金庸讀者諸君,在緬懷郭靖與黃蓉那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之時,也要銘記梁林那一代先賢,因為他們為保護祖宗文化,而付出了血淚與汗水。
作者期盼大家能以歌劇《林徽因》與《射鵰英雄傳》作一對照;當發覺兩者相應之處後,大家必然會認同庚戌子的結論:金庸心目中的神仙俠侶,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
曾經何時,中港台兩岸三地市面充斥「假金庸」武俠小說,品種之多蓋過「真金庸」。金庸迷給這種假金庸小說起了一個名,叫做「流金」,流者流嘢也。
從1953年起,查良鏞以筆名「林歡」來撰寫電影劇本和擔任導演。這時林徽因仍然在世,而世上亦未有以筆名金庸發表的武俠小說。可是,庚戌子發現查良鏞這時已運用了「倒轉」的啞謎。
往事並非如煙,金庸畢生背負着梁林,久縈於心,未能放下。他把梁林的生平轉化成《射鵰英雄傳》的故事;隨着小說持續地獲得讀者青睞,兩人的煌煌事蹟便可超越年代留存於世,不會消如煙塵,隨風而逝。
庚戌子認為,金庸雖然被好友梁羽生批評,以至多年來背負着眾人的誹議與嘲諷。可是他沒有因而退卻,更竭力繼續以各種方式再三向讀者提示,要讓讀者知道梁林兩位文人英雄的事蹟。
雖然拙著未有被批評為「不知所云,離題萬里」,但筆者反覆思量,不如再寫一章,臚列出《射鵰英雄傳》中多不勝數,並以兩大啞謎──「調轉」和「合而為一」構成的情節和武功招式。
梁思成面對國破家亡的深仇大恨,倘若他只知嫉妒敵國的文化歷史,那日本兩個都城的名剎古蹟,大有可能早就化作灰燼,蕩然無存了。
長久以來,纏繞徐志摩一生的孽海情債,固然惹人關注。然而,他和梁、林的交往又何止於情愛方面呢?一起重新審視梁林畢生之輝煌成就,從而一起緬懷他們默默耕耘的決心,並且領略金庸對他們投以無比敬意的情懷。
金庸不單只調換角色位置,並已把徐志摩的兩首著名新詩的意境融入《射鵰英雄傳》小說情節之中。
金庸的最佳作品,筆者認為應是令人再三重讀,猶低迴詠歎的《天龍八部》,這是一部描繪人性、充滿文學元素的武俠小說。
戰爭肯定會帶來英雄,但也帶來了大人物、小人物、忠烈之士和奸宄邪惡之徒的大悲劇。
筆者建議大家從頭細讀〈三度試題〉,然後再以之比較梁林和徐等眾人的逸聞舊事,這樣大家自會感應得到金庸編排這幕的心思。
筆者以如此另類的角度去剖析金庸小說,對很多已有持有定見的讀者來說,可能是一時之間難以認同的,所以確實曾經引起過爭論,帶來過衝擊。但得到各路英雄幫助筆者以更嚴謹的態度來分析,實屬感激。
金庸才思靈巧,他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布下謎題,又刻意在小說之內和言行之間留下線索,以待讀者追尋破解之法,並讓讀者在尋找答案期間,得悉他心中各路英雄豪傑的真實事蹟。
2020年的世界百大長篇小說,中國並沒有缺席,包括「四大名著」和《七俠五義》。
相信,一切技藝都與人生修養相關。相信,學藝必然要學做人。藝海無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
畫是靜態的藝術,卻反映動態萬物的美,平面的畫,看似平凡,其實發出不平凡的電波,碰觸心靈。
黃蓉在小說中炮製複雜刁鑽和混集而成的菜式是從何處構思得來呢?答案當然亦是從著名建築師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現實生活,以及查良鏞先生家鄉名菜中找到。
金庸貫穿幾段故事,將大部分人物匯集到牛家村曲三酒館,是劇情逐漸步入收合階段的轉折點。隱含在密室的構圖又豈止是一箭雙鵰的功夫呢?
筆者跟隨金庸將《九陰真經》分為上下兩卷的寫法,敲定以同一方式組合成《射鵰解謎》。上卷已釋破「調轉」和「合而為一」的密碼鎖匙。下卷會列出其他角色與武功招式名稱的含意。
金庸小說內容對人性有深刻的描述,蘊含豐茂的中國文化氣息,而又可以令讀者充滿閱讀的快感,小說出現不久即引起廣泛的談論。最初只不過是閒聊的話題,後來卻引起學者的重視和研究。
八十年代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流入內地,風靡讀者,使文藝青年如癡如醉。
在鬧市一隅的畫室「青山水閣」是李志清平日工作的地方。李志清,一位在日本打響名堂的本地漫畫家,最為人津津樂道是其主筆的金庸小說封面和漫畫。
任公啟導於前,金庸遵從於後,以「調轉」為啞謎,用任公兒子梁思成和媳婦林徽因的生活事蹟寫成不朽名著《射鵰英雄傳》。《射鵰》既是一本武俠小說,更是一本「一箭雙鵰」地寫出兩個國情相似的時代的歷史小說。
終其一生,都未能擺脫傳統知識分子的桎梏,即使縱觀其人生,受西方現代文明的影響早已大於中國傳統文化。倒是後期作品如《笑傲江湖》和《鹿鼎記》,因世事變化而更為深刻,反倒成就了最好的金庸。
筆者調查資料解釋《射鵰》謎團時,發覺查良鏞先生同梁啟超有很多相似的經歷,這些事情除反映在《射鵰英雄傳》的寫作外更一直影響查大俠的心路歷程。
今次筆者解讀《射鵰》謎團後發現原來小說包含了兩個動人心弦的英雄故事。看到梁林面對苦難時,筆者知道是真實歷史而感同身受,又會為郭黃排除萬難,每次都有驚無險,大步過關而歡呼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