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道路任重道遠,大灣區想要率先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發揮先行者角色,實施以碳排放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碳目標管理制度。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各地對於環境及社會的關注日益增加,促進了各界對ESG發展的關注,同時世界各地亦開始立定決心推動碳中和,並促進各項綠色相關的科技發展及投資。
企業要邁向碳中和,並不是拍拍腦袋、光喊口號便可以,坊間有不同機構在不同階段訂立了不同標準,幫助業界逐步達成碳中和的終極目標。本文介紹6大階段的不同標準,以便業界展開邁向碳中和行動。
種樹是其中一個吸收二氧化碳並將之儲存在樹幹和樹根裏面的方法,這些碳在植物死去或被燃燒的時候,便會完完全全把已封存的碳釋放出來。但不是所有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都是有價值,並獲認定能在交易市場買賣的碳匯。
碳審核(Carbon Audit)將會是未來很重要的一環,大量相關工種會應運而生,先行者要捕捉未來的風口,「綠領」將取代白領成為最有前途的行業。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助理總裁(外事)陳維民為本社撰文,闡釋金管局與政府部門和監管機構合作,推動香港發展綠色金融的行動及策略。
香港綠色之路比其他成熟金融經濟體如歐洲已落後約10年,現在我們需急起直追。回歸祖國25年,香港經濟產業急需要轉型並多樣化,配合新時代的步伐,為下一代創機遇。
歐盟落實碳關稅雖或會為我國產業及企業帶來「危」,但同時亦帶來「機」,我們不但應該抓緊綠色金融發展的機會,同時亦應藉以完善能源轉型及碳市場制度進程。
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繼續為電動汽車行業提供大力支持,包括提供補貼、直接投資以建立新生產工廠或研發中心以及提供資金支援海外收購。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市場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新玩家的湧現和市場的加速整合
ESG不再只是3個英文字母,又或者流於市場推廣口號,無論在全球趨勢或是國際標準下,無論是企業或個人,以至不同持份者,都必須在ESG上出一分力,讓我們的唯一的地球得到永續發展。
在香港,兩家電力公司有出售可再生能源證書,電力可由電力公司自行生產或從第三方購買。可再生能源證書的每度電是$0.5,較電價$1.2便宜,由於很多企業已經承諾碳中和,這會逼使企業去想辦法減排節能。
環保已成為一個長久之戰,人們的工作、生活等習慣大大影響着全球碳排放量。如何做到有效的節能減排?還要從人類生活方面出發。
綠色ABS和REITs以能夠產生綠色能源的基建作為資產,今天在內地的綠色RElTs可能只有IRR 6%,相對不高,但勝在風險低和穩定
隨着工業革命的進行,蒸氣機的出現需要大量化石燃料產生動力,再加上飛機、輪船、火車和汽車等交通運輸的排放,令到二氧化碳含量比率急速上升,若人類再不重視碳排放這個議題,災難將會由下一代承受。
內地企業都不傾向於購買現有碳權作對沖,而是直接投在森林種植、風電場或光電場能產生碳權的項目,不單能美化ESG報告,更不受碳權價格波動的影響。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設立綠色科技館,主席林宣武表示,生產力局除了提供科技研發的專業技術和知識,也注重綠色科技概念的「真正落地」,希望綠色科技館能激勵業界將採用更多綠色科技概念。
在香港的綠色按揭,大部分銀行都認定香港綠色建築議會頒發的「綠建環評」金級或鉑金評級認證的物業。通過金融手段去推動環保,銀行本身也可以提升自己的ESG評分,是一個四贏局面。
無論下屆行政長官所憧憬的架構重組方案如何,新任的政務司司長和財政司司長都應採取橫跨各政策局及部門的方案,以助香港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今天很多中小型企業認為環保和碳中和只是大公司的事,對他們毫無關係,這個想法大錯特錯。大公司的上下游企業活動也算進去盤查之中,若不改善只會令訂單離去。
由於中國承諾2030年達到碳達峰,碳權在2030年以前有上升的大趨勢,上周已有碳期貨ETF在港交所掛牌,分別用3種貨幣作買賣櫃枱。
愈來愈多國家利用先導項目去驗證智慧項目的成果。智慧出行及新能源將是智慧城市其中兩個焦點,在科技及商業模式中引領新思維。
立法會航運交通界功能界別候選人易志明接受本社專訪指出,國家和香港政府落實多項有利運輸物流業的政策,香港運輸物流業界應如何把握機遇,促進本地產業發展?而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計劃、增加人力資源的步伐是否太慢?
大灣區碳中和協會12月10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成立典禮,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環境局長黃錦星及多位嘉賓分別以視像及親臨現場表示祝賀,並共同探討香港如何在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的目標。
氫能有助鋼鐵等高碳排產業落實低碳轉型,其成本更有望在2030年降至可與化石燃料競爭,可見氫能的發展潛力。企業與跨國組織對發展氫能保持樂觀,亦有企業已表明將主力發展氫能。
為建設規範運營的全國性碳市場積累經驗,中國之前在八個省市建設了碳市場區域試點。7月16日,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下一步將逐步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將其提升至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地位。
日本金融機構野村證券最近因內地各地工廠停電而停產,把其對內地今年最後3個月的經濟增長率預測從4.4%下調到了3%。到底內地碳中和以及各項環保政策是否合乎成本效益?
日本金融機構野村證券最近因內地各地工廠停電而停產,把其對內地今年最後3個月的經濟增長率預測從4.4%下調到了3%。到底內地碳中和以及各項環保政策是否合乎成本效益?
中國的用電需求之所以會突然大幅上升,是因為美國等發達國家,近期都把大量訂單轉交中國生產,令中國的廠家有點應接不暇。他們不得不開足所有的生產線,晚上還要加班加點,導致電力供應不勝負荷。
中美兩國領袖在聯合國大會上的講話仍有不點名「針鋒相對」之意,但總算為因應全球氣候變化踏出積極的一步。美國前國務卿克里表示稍後計劃再訪華,能否為拜登和習近平的會面鋪平道路,重演美中關係的「破冰」之旅?
減慢氣候變化意味着各國需着力「減碳」, 但此舉卻常讓元首陷入拖累經濟發展的困局。究竟應對氣候問題與經濟發展是否必然對立?國際間能否覓得同時兼顧兩方面,對人類未來發展雙贏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