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全球化令美西方國家國內勞動和低下階層和部分地區的利益受損,美國主導的第二波經濟全球化開始沒落? 中國怎樣避免走美國去工業化老路? 一起聽聽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教授的分析。

與美國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分別,是中國式經濟全球化在中國國內得到強大支持。中國自從1970年代末開啟改革開放,積極投入經濟全球化洪流,創造了舉世矚目和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跡。

資本要解決市場不足的限制,便是拋棄工業生產,發展金融,從金融中博取更大的利潤。但金融最後還是依靠實質經濟發展,單單依靠泡沫終將爆發金融危機。去工業化,實際上造就了後進國家迎頭趕超的機會。

香港有很雄厚經濟實力,但本身缺乏天然資源、土地匱乏,着力發展創新科技,實在是無可厚非的選擇,唯我們卻長期忽略另一極具潛力的產業──中醫藥業。

香港三大支柱行業僱員流失的比率,並未由香港作為先進經濟體所應致力發展的高科技知識密集行業補上,反而像眾多西方國家一樣,落入收入較低的服務業之中,尤其是零售和個人服務。

全球化是一股強大和古老的力量,它可以追溯到久遠的成吉思汗征戰全球的時代。但全球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力量,今天的全球化源於供應鏈的革命,而我們正進入一個以數據為中心的新時代。

在這個「超全球化」的時代裏,全球跨境貨物,人員和資本流動的速度和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但鐘擺已經擺向了另一邊,從70年代開始的最新一波的全球化浪潮已經終結。

世界經濟由出口導向轉為向大型經濟體系靠攏,香港正正是在這個宏觀的轉型中迷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