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1978年實施9年強迫普及教育至今已40多年,我們的教育仍困擾在篩選分流的教育氛圍當中,無法自拔。
正如嬰孩學走一樣,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總需要經由教師指導下逐步放手,然後再自行「學走」。然而,許多教師都會採用「我做,你做」的模式,而跳過中間「一起做」的步驟。
由於社會已從商業社會蛻變至人工智能的年代,不論日常生活或工作類別都有翻天覆地的轉變。勤有功,但戲也有益,整個社會需要為下一代創造更多發展機遇或工作崗位,容讓學童看到未來的多元性及青雲路。
學生上完一課的角色扮演,並不是由喧鬧歸於平靜,而是角色人物的處境與感受,引領學生於課後的深入反思。
最近常聽見社會領袖呼籲大家一起「說好香港的故事」,我希望做老師的,說好自己專業發展的故事,做學生的,與教師一起說好自己學校的故事,每一個市民,努力說好自己個人的故事,並與他人分享。
早會司儀多年來都是一班尖子,但我學校有近千名學生,相信一定臥虎藏龍。結果今年我選擇不再由老師「欽點」,而是辦一個早會司儀選拔賽,純粹自願參賽,表現優異者將成為下學年的早會司儀。
一般中學生職場實習以觀察及體驗為主,一般只能負責接待、行政支援、文書處理等支援性角色,這次實習學生有機會參與創作項目,甚至可以負責小項目,參與智慧型的生產項目,滿足感很大。
台上那數分鐘的演出或許不是學習的核心,台下與外籍老師和學生的交流,互相對表演或演繹之解說,甚至加上個人對某句、某個動作的看法等,以上才是真正的互動英語時間。
香港學生、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表現出強大的閱讀韌性,讓香港成為全球少數沒有受新冠大流行影響而退步的地區之一。
普及教育制度推行,能以學生為本,實踐品學齊頭並進的樸實教育,且保持長青並不容易,但香港學校系統裏,能將樸實教育,名副其實持續推動並有動能的,為數也不少。
在教育創新的過程中,筆者深感圍棋中「入界宜緩」之精義。當初剛剛涉獵這個新領域,往往會樂觀估計自己的能力和時間,期望一步到位地解決所有問題。然而,教育創新的道路豈只一個問題?
目前大部分家長都願意參與親子輔導,只要在相應範疇的基本知識和技巧能夠提升,家教絕對可以作為校內、校外幼兒美術教育的助力。
參觀「炮循」(炮台山循道衞理中學),沈立平校長說:「學校安排的學習體驗,讓同學找到他們的興趣。」學校的期望:同學畢業後,找到喜愛的工作,自力更生,回饋社會。而那,不也是天下父母的期盼麼?
城市的發展是一場馬拉松,我們不能只看眼前的一段路,最重要的是香港人自己不會放棄,能在客觀現實的局限下,不斷盡力改善。只要做到這點,即使將來客觀環境改變,一直以來的堅持和鋪墊相信應可帶來成效。
中大伍宜孫書院所有學生都要參與通識教育課程,這門課更新了學生對學習的理解,給予實踐新學習理念和方式的機會,有助未來的持續和自主學習過程,也促進了個人成長。
協青社周六(10月8日)舉行YO Dancical協青街舞劇2022《一念之間:不!可能》首映禮,期望能夠帶出積極面對生活挑戰及邁向正向人生的訊息,讓青年人重拾初心,即使面對更多挑戰,仍堅持夢想。
旗袍已經成為服裝的經典,已經超越潮流,這麼多年來常遇到一些女孩子問我,哪裏可以做旗袍?我看見旗袍的生命力!也看見中華文化的生命力!
比較本身並不是問題所在,關鍵在於比較的出發點、語氣態度和做法。
今天大部分學校只是教學生背書默書考試,考試便是考核能否把課文熟讀背誦,這種教育理念下的學生,怎會教懂他們有自己的意見、領會自己的感受?
老師和家長都必須花點心思引導,才能讓繪畫成為孩子的終身喜好。不然,在初小之後,大家便會看到很多孩子的興趣轉向工藝、設計、雕塑類型的學習,甚至對藝術創作日漸疏離的普遍現象。
流行常常不見得是美,更不見得適合自己,但是人為什麼會不顧一切的去追求流行呢?原來演化告訴我們,不要標新立異,鶴立雞群是危險的。
你若有自信,前面便有路。改變世界很難,但可以改變自己。當自己改變之後,你周邊的世界也都會改變。
現在蓬勃起來的情意教育,大致都是在疫情以前就已經逐漸開展。不過值得探討的是,為什麼不是因為疫情而停頓,反而都有着明顯的發展?這背後或許是老師心中一直惦記學生,關心程度可分5個層次。
看到周遭發生的大大小小事件,我習慣同步思考:這件事或這個狀況如果發生在我自己身上或公司,該怎麼辦?
香港政府的共融教育政策長期被批評不足。一直強調有教無類的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校長惲福龍與何漢權校長對談,探討如何更有效培養非華裔學生,以及建立學生的自信心。
今年是兒童發展配對基金連續第12年舉辦「聖誕頌歌節」,60多隊由官、商、民各界組成的頌歌隊在12月11至25日期間,在香港不同地點頌歌,為市民送上祝福,希望喚起大眾對香港基層下代的關注。
一切教育也是由愛開始,你回想自己當年最喜歡的科目與成績最好的學科,是不是也是由一個喜歡的老師開始?當我們的心貼近,我們的一言一行便會格外有力。在愛中成長的孩子,有良好的自我形象與自信,同時也樂於受教。
我勸勉有心做好家長的父母,千萬不要丟下0至6歲的幼兒,以為在其6至12歲時可追回之前的時間,即使追到,也要用上雙倍努力。故在孩子0至6歲時,多些陪伴在旁,就是教養子女的最好準備。
價值觀教育的成敗關鍵在於是否能做到全社會總動員,而家庭教育、公眾教育與及社會風氣的樹立,都同樣重要。
孩子對成人的評價十分敏感,你愛他、喜歡他,他通過你的眼神就能感受得到,一旦他接受了你愛的資訊,你說什麼他都能聽到心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