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抹黑使得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下滑,這突顯了媒體在國際關係中的關鍵角色。然而,利用媒體達成政治目的雖然能帶來短期效果,但卻可能導致國內的分歧與矛盾,限制政客的政策調整空間。
美國的壓迫在烏克蘭戰爭、加沙之戰中更清楚暴露出來,反抗的範圍和聲勢,隨着烏戰惡化而擴大。歐洲仍將有進一步的變,歐洲變,美國霸權難固,世界也必然大變。
時事評論員盧兆興教授認為,中國最近對多極世界的追求可以被解讀為中國社會主義和平等主義努力的標誌,旨在創造一個沒有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的公平世界,而是一個以和平、安全、秩序、繁榮和多邊主義為特徵的世界。
在工業化時代,能否擁有豐富的能源或者能否掌控能源是衡量大國的關鍵指標。現在,世界早已進入了資訊時代,資訊和數據成為經濟的核心,誰掌控了數據,誰就可以掌控了世界。
今天,華為火鳳凰強勢回歸,8月底推多款5G高速的衛星手機(Mate 60 Pro、Mate 60 Pro+、Mate X5),用的是國産零件。科技已超越美國,全球愛國華人「夾道歡呼」。
若王道大國經濟科技及軍事俱無實力,小國出於恐懼,也只能屈從霸主的指揮。所以中國即使在推行王道,也絕不可能輕忽實力的建設,否則自己也會頹然倒下。
在拜登所領導的Team B人馬,都只是學院派,只能「胸有成竹,有條不紊」將好事幹成壞事。推行「民主自由」洗腦早已在全球南方行不通,時來天地齊使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從北約對歐盟的勝利看,歐洲的「北約化」為亞洲的「北約化」敲響了警鐘,我們不得不防,亞洲國家要有能力去掌握自己的命運。
林鄭政府相信會是英國殖民地在香港最後的殘餘。她代表的殖民地體制文化的部分,在國安法、選舉制度的完善化和新一任特區政府的施政下,將會很快地被清洗,令美英無法再在內部滲透。
不管台海和戰,美國對覬覦其霸業的中國,除非後者以實際行動「釋出善意」,不然雙方「駁火」一分高下,不易避免。
受到特朗普極右政權各種明目張膽的欺壓,中國怎能再如過往般厚顏受辱呢?與美國可和談,但不能屈服,同時要開闢戰線,奇兵制勝,這才是中國應有的智慧。
中國抗美的外交,便成為全球追求和平與發展的主要力量,與其他國家便構成強大的合作聯盟的基礎。
中美關係的變化反映了兩國各自在國際體系地位的變化,中美之間的競爭或者衝突也具有了國際性。中美關係的未來也基本上決定了世界體系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