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灣新竹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這樣形容林本堅:「他一個人站在一艘航母面前叫停。」02年當ASML和台積電還在力爭上游、全球半導體產業卡止步於65納米,是他改變了晶片工藝,才有今天7納米到3納米之爭。
不少經濟學者都預測,特朗普政府將一如既往持續打壓中國,甚至乎變本加厲。但特朗普的強力支持者馬斯克被外界視為立場親中,近幾年擴充其中國的生意。
台積電到德國設廠,不僅需要台積電同意,更須得到美國放行,所以德國才不惜高調試圖介入台海,在地緣政治上和美國保持一致。到了關鍵時刻,在美國人面前,德國的態度和日本相比,差別只是五十步和一百步。
半導體市場新一輪的結構性增長,源自於全球科技公司以至國家持續向AI投入資源以增加自身的算力,令行業出現多年不見的新增長點。而且,不少分析師都認為,現在投放進去的資金亦只時AI基建投資初期的一個開端。
目前估計,2034年美國公債將增加至56兆美元,即增加21兆美元。外國開始止步了,美國公眾有餘銀麼?在貧富懸殊下,應該有銀之士來貢獻。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麻省光子技術決定落戶科學園及創新園,將其前沿技術及經驗帶來香港,將成為本港微電子產業及新型工業化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黃仁勳影響力已經不小,Nvidia晶片更是整個AI革命的核心,但他無意成為一個政治人物,今次在台灣完全避開與任何政客見面。
明顯在所有這些日本改革背後原因,都來自對中國崛起的恐懼。中國人口是日本的十一倍有多,GDP也是日本的四倍多,中國不斷投資,在EV、電池和不少電子零件業,都已追近甚至超越日本。
目前台灣只願意和美西方國家交易,放棄大陸市場,其實是百分百愚蠢。台灣如果不靠對外貿易只靠內部消費,完全不能夠自己生存。
著名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教授認為,現在是各顯神通,之後是適者生存,最終就是高質量、高效率的企業才能繼續發展下去,市場產能過剩的問題會自動解決。
台灣由於政治取向,多年來既不敢爭大陸人才,亦不進口大陸科技,只羨美國,要想成為「綠色寶島」,但各類資源都缺乏,由人到水都缺乏,甚至嬰兒出生率也是全球最低之一。
運用在職場上,專案管理PM要懂得找到各個項目的關鍵人物:哪些難搞需要花時間說服?哪些要多花精神盯進度?哪些又值得信任可以省心省力?
在今次中美博弈,韓國最後投向美日,看來是認定合作的將來性,與日本一樣,非感情用事。依此路向,亞洲會否走入一個不包括香港的新四小龍(韓、日、台、星)時代?香港現行的創科道路,是否實際可行?
預算案建議,撥款預留約3億元建立數碼企業身份平台,便利企業身份認證及核對簽署,加快它們數碼轉型;推動數碼共融,在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1億元,為長者提供數碼培訓課程和技術支援的項目。
如果香港經濟好,各種國際盛事自會被香港魅力吸引,到此舉行。欲速則不達,根本毋須過度強求,委屈接受各種無理苛刻條件,和付出超昂貴的不值價錢,才勉強「懇求」到一兩位所謂國際巨星閃電式訪港。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是90年代鄧小平南巡的名句。稀土價不在稀,而在開採提純之複雜及污染,發達國家長期享受中國廉價供貨,心安理得。赫見電動車、手機及軍備生產必需的稀土金屬被中國拿捏,便忿恨難平。
40年前,因為中國經濟體量不夠大,外匯管制的不良效果還不是很明顯,但中國遲早還是要放開。大概5、6年前試過,發現外匯管制一放開,外資就走掉了。我最近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採取零關稅。
是次習拜會,很難說誰贏誰輸,美方一早便放風不會有太大期望,講明不會有任何幻想,而拜登在會後再次重申,中方承諾的東西,要有可核實的行動支持才算數。
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訪美的訊息由中國外交部公布,反映中美商貿談判已經由商務部的層次,提升至中美領導人的級數,或許這是中美商業破冰帶來正面的訊息。
限制AI晶片頻寬的措施非常關鍵,因為建立一個具規模的AI模型,涉及以千、甚至萬計的AI高端晶片。若減慢他們之間的通訊速度,就會使AI開發變得更具挑戰性和成本。
中、港、澳門都禁日本海產,台灣成為大買家則是必然的!台灣又怎敢禁日本產品?台灣人什麼都敢吃,已是世界聞名,不亦哀哉。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晚上抵達北京,展開一連4天的訪華行程。到底雷蒙多會和中方談什麼?
韓風已出現敗跡,但真正衰敗,恐怕要十多年後才出現。順帶一提,香港八運雖然衰落,但由於本港「天市垣」的格局好,步入九運,香港將會浴火重生,繼續光輝。
耶倫是繼國務卿布林肯後,不足一個月內第二位美國內閣官員訪問中國,耶倫抵達北京時,天空剛好出現彩虹,是往後中美高層互動有回暖的好兆頭?
美國的盤算,是國務卿訪華可以「增進了解、減少誤判」,起碼恢復雙方一個正規且高層的溝通渠道;而最主要目的是安排稍後的習近平、拜登高峰會議。在另一場中美元首會晤前,兩國之間的緊張局面都不會出現任何轉機。
最近,中國國務院審議了它的機構改革方案,重點是加強包括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在內的重點領域的機構職責優化和調整。這一結構性改革將有助於中國更好、更快地實現科技創新目標。
「在港大求學時期最難忘、最有收穫的事便是住宿舍,所有關於人際關係的經驗都是在住宿生活中學到的。」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教授及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教授說。
百多年治港,英國對香港發展的貢獻不容否定,然而,筆者認為,港英政府對香港創科產業發展的貢獻則微不足道,甚至有反效果。
國際知名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博士在港大舉行講座,表示中國現時已是人工智能的超級大國,審視中國現在不斷增長的科學實力,將來極有機會成為其中一個領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國家。
許多評論家在議論企業,特別是與中國和供應鏈相關的議題時,只是着眼在現在和近期的局勢,對於稍遠一點的局勢以及其他因素帶來的可能影響往往沒有更深入的考慮。